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铁骑踏乱明 > 第237章 番外:聊聊好圣孙朱瞻基(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之后,政局趋于稳定。明宣宗在成祖、仁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治机构,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明宣宗保留了明仁宗时期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明宣宗即位后则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这一广开言路、纳谏的风尚。他对大臣说:“汉、唐诸君,文帝、太宗能纳谏,文帝几致刑措,太宗致贞观之治,亦皆受善之效。”明宣宗即位后,不仅继续轻刑措,而且注意教化。他说:“百姓轻犯法,由于教化未行。”因而命令各级官吏宜申张教化,普及法律知识,以减少犯罪的行为。

    明宣宗试图清除军事的腐败现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统治。在历次征战中,贪污的军官只动员穷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资时,向黎民百姓过分勒索。为了清除这些弊病和恢复军事组织的纪律,明宣宗从宣德元年(1426年)到三年(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监察官员去视察和改进各省的军事状况。这些调查的一个目的是清查兵员花名册,以确定各军事单位实际的士兵人数和所需的军饷和口粮,从而清除贪污的主要根源。这类使命称之为清军,从此成了御史们的正常任务。明宣宗担心秋高马肥时胡人侵犯边疆,于是整顿兵马,驻扎喜峰口以待敌军。守将奏报兀良哈率领万名铁骑骚扰边疆,明宣宗精选铁骑兵三千飞奔前往。敌军望见远处来军,以为是戍守边疆之兵,即以全军来迎战。朱瞻基命令将铁骑分为两路夹攻敌军,并且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杀死三人。两翼飞失如云,敌人不敢前进。继而,朱瞻基又命连续发射神机铳,敌军人马死伤大半,剩下的全部溃逃。明宣宗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敌人看到黄龙旗,才知道是皇帝亲征,于是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明宣宗将这些人捆缚抓获,大胜而归。

    宣德五年(1431年1月),明宣宗以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明宣宗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宣德八年(1433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宣宗朝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重不能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同月崩于乾清宫,享年三十六岁。遗诏国家重务都由皇太后张氏处置。上尊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景陵。

    明宣宗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自朱棣在位时起,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这时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例如,杨士奇保留了兵部尚书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留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的头衔。他们都得到明宣宗的尊敬和信任,这不但是因为他们曾是明宣宗的师傅,而且他们还是永乐时期的有功之臣。他们由像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等官员协助工作,夏原吉虽不是内阁成员,却能参与决策。但除了这些人外,在明宣宗时期内阁很少进入新的官员。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以讨论较为迫切的国家政事。遵循明仁宗的先例,明宣宗要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以及时确定适当的行动施政方针。此外,明宣宗采用了条旨或票拟这种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明宣宗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明宣宗并不再召内阁大臣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明宣宗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

    在明宣宗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

    杨荣像朱瞻基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