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铁骑踏乱明 > 第324章 东海中卫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哪里哪里,宋小旗,既然千户大人都发话了,那我沈某又有什么借口不去遵守呢?咱们都是千户大人手底下当苦差事的,再者说了,万一那千户大人要是怪罪下来,还不是要找你宋小旗的事吗?我沈某可不能让你宋小旗为难!”

    见宋孙不想从自己手中接过这把雁翎刀,沈默倒是也痛快,直接将自己手里的黑把雁翎刀塞到了宋孙手中。

    “这,沈总旗果然是明白事理的人呀!既然如此,那俺宋文也就不再和您客气了,来弟兄们,都给俺走,俺宋文亲自去给你们安排今天晚上住的地方!”

    见沈默如此明白事理,宋文也就不再推辞,他从沈默手中接过雁翎刀,热情地带着他们往东海中卫内城走去。

    终于,历经这一番周折,沈默一行人终于进了这东海中卫的内城。这经过戚继光戚将军修复加固过的东海中卫果然是名不虚传。城墙皆用砖石垒盖,而不是用那些木头来糊弄事(由于海上的湿气较重,而且还经常涨潮,海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如果用木头来充当城墙的话,会被海水给腐蚀掉,从而会影响城墙整体的防御性)。

    在城墙周围上的哨塔之上,还摆放有火炮,与其说是哨塔,还不如说是炮台,上面的火炮看形制,便是弗朗机炮,也就是“子母炮”,每门炮还配有炮手两名,两名负责装填炮弹,一名负责指挥,一名负责点火,一名负责瞄准,至于射程与威力,在这个年代也是不容小觑。

    刚刚进入东海中卫的西大门,映入沈默众人眼帘的,便是一地的马粪、人粪、牛粪,那个味道,简直可以用臭气熏天来形容。不要惊讶,这便是明末军营中的真实写照,在明末无论是士兵居住的兵营还是百姓居住的民房,皆不注重个人卫生,人畜的粪便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便是“遍地都是”。除了那些豪门大户以外,明末其余小门小户贫穷的百姓,基本上一年到头来,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件衣服,根本就来不及换洗。至于个人卫生,那就更不用说了,平日里能用点清水洗漱就算是不错了,更不要说什么拿开水啥的来洗澡了。

    而明末的那些官员为此,还因为这个洗澡的问题有着专门用来洗漱的假期,不然为啥古代的时候那么多的人挤破了头也要去当官呢,可能这要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而上面的这种种因素,再加上明末天灾人祸、流民众多、饿殍遍野,种种原因综合下来,导致明末(也就是崇祯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导致明末百姓十户九空。就拿京师顺天府来说吧,明末闯王李自成带领大顺军兵临顺天府的时候,专门用来拱卫京师和包卫天子的京营中,能勉强登上城墙御敌的,就只有人数编制的四分之一。

    大明的军队从编制上来讲主要分三种,第一种便是守卫在顺天府与应天府以及中都凤阳府的京营,第二章种便是在辽东以及塞北、西北等九大边阵的边军,第三种便是地方上各大卫所的卫所兵。在明朝初期包括明成祖朱棣时期,就战斗力方面来讲的话,京营战斗力最强,待遇、装备也最为丰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明成祖朱棣手下赫赫有名的“三大营”,他们跟随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后边军次之,最后是卫所兵垫底,不要拿土木堡之变来杠,那是指挥层面和后勤层面的问题,根本不是三大营战斗力的问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算士卒战斗力再强、战马再强壮有力,没有粮食那也是白搭。

    但是到了明朝末期,随着明朝武备松弛、官员腐败,以往战斗力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京营逐渐被腐败吞噬。各个豪门大族皆把自己门下的儿子、侄孙、甚至是干儿子等等,通过塞银子、拉关系,送进京营中挂个虚职。这样不光能增加他们家族在朝中的势力,更能增加他们家族在朝中的威望。

    而平时训练点卯的时候,这些豪门大族出身的公子哥当然不会亲自去军营中接受风吹日晒的训练,他们一般的做法,是使点银子,或者直接让自己的书童、仆人顶替自己去军营中受苦。在天子检阅或者接受封赏的时候,再由这些公子哥亲自上阵。就这样的军队,如果要是能有战斗力,那才是天大的笑话。这些公子哥能离谱到什么地步,京营的官兵一般穿戴的盔甲都是金色鱼鳞甲或者是扎甲,但是那些公子哥体弱,不愿意穿那沉甸甸的盔甲。于是他们便想了一个办法,请专门给死人扎纸的纸匠用锡纸给他们扎了一套“金光闪闪”的纸盔甲,不光看起来威风凛凛,而且还十分轻便。

    而在明末的时候,由于蒙古、鞑靼、辽东的八旗女真慢慢崛起,慢慢地,九边重镇的重要性便慢慢地突显了起来。无论是粮食、饷银,还是盔甲、兵刃、火器,都会优先供给给九边重镇,尤其是辽东前线。而随着九边重镇重要性的慢慢突显,大明九边的边军的战斗力也提升了起来,到了明末,竟然成了京营、边军、卫所兵中战斗力最强的存在。据说那闯王李自成,便在陕西的边军中干过,他也因此,才学了一身的好武艺。

    在明末边军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万历年间,便是李成梁手下的辽东铁骑。据说都是辽东女真、蒙古等各个少数民族内骁勇善战的战士组成,他们随着李成梁在辽东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扫平大明北方无敌手,甚至还在辽东李家第二代李如松的带领下远征朝鲜打过东洋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到了明末崇祯年间,便是历经孙承宗、袁崇焕、吴三桂等几代人苦苦积累起来的关宁铁骑,这是明末唯一一支能与满清八旗劲旅进行野战的队伍,他们人人双马、盔甲精良、战力彪悍,手里的兵刃也极具特色,是长杆的三眼火铳,临阵时先在马上释放火铳以射乱敌军阵型,之后再挥舞其三眼火铳当大号的狼牙棒使用。关宁铁骑不光在辽东大放异彩,他们还跟着曹文诏、曹变蛟叔侄二人入关征讨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也是战功赫赫。

    但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关宁铁骑逐渐成为了吴三桂手下的私人军队,到了崇祯自尽、大明危在旦夕的时候,吴三桂竟然直接带着这支大明最后有战斗力的军队投降了满清,甚至还被满清给封为了平西王,其手下战力彪悍的关宁铁骑,也成为了满清南下西征、征途全国的急先锋。

    至于那些战力低下的卫所兵,则更不必说,明朝初年还能实现自给自足,战斗力也还算是勉强。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则慢慢成了那些卫所长官手下的私人劳动力,就连他们的田地,也被那些百户、千户以及地方上的豪门大族给吞并。以至于到了明朝末期,明朝大部分的军队都抛弃了世兵制,而采用了募兵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那些明朝将领手下的家丁私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