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铁骑踏乱明 > 第347章 弗朗机炮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其余几个忠字营官兵见自己领头的已经死了,顿时也是惶恐万分,而宋孙也趁着这个他们愣神儿的功夫,捡起地上一把腰刀,强撑着站起身来对着这几个忠字营官兵就是一个强劲的斜劈,将他们砍翻在地。

    宋孙往四周看去,想知道刚才到底是哪位好汉出手相助。只见一个红衣大汉映入他的眼帘,这个红衣大汉内穿一件红袍,外罩一件皮甲,头戴红布包巾,背挎一把花雕小梢弓,斜挎的兽皮箭囊内斜插白羽箭矢二十余支,此人便是王往。而他身边则站着一个手持一杆钩镰枪的黑衣大汉,那大汉也和王往一样披着一件皮甲,这黑衣大汉便是秦松。

    在秦松、王往二人身后,则跟着乌泱泱百十来名青壮,他们人人头裹红布头巾、肩膀上还拴着方便在夜间辨认敌我以防止误伤的红色布条,手里持着一杆红缨长枪。这些青壮们人人高声呐喊,不断从战船上跳到东海中卫的码头上来。

    而这些人便是秦用、王往带领的青状,他们在听到东海中卫上传来简易炸药包的爆炸声后,便明白赵大海等人已经将贾贵那畜生给炸死了,而一想到沈默等人已经与东海中卫上的官兵交上了手,敌众我寡,此时肯定在苦苦支撑、拼死力战。想到这里,秦用急忙带着王往、马铁和身边的青状登上船只,抓紧往东海中卫上赶去,以尽快增援沈默他们。

    就在秦用、王往二人带着青壮乘坐战船刚刚到达距离东海中卫的码头不到二百步距离的时候,东海中卫的炮台便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快!还愣着干什么!贼人都已经打上门来了!抓紧开炮,轰他狗日的,把这帮该死的贼人都给老子轰到海里去喂网吧!”

    见这些来路不明的战船气势汹汹,而且上面还站着百十个杀气腾腾的大汉,专门负责看管炮台的一个总旗官急忙命令他手下的那几十个炮手朝那几艘战船施放火炮。

    那几十个忠字营的炮手与寻常的忠字营官兵打扮不同,他们人人身穿一件红布号坎,没有穿那忠字营标准的粗布号衣,号坎正中间专门用一块红布印着一个“炮”字,头戴大白色宽檐斗笠,除了小旗官、总旗官以外,寻常底层官兵也没有随身拿着腰刀、红缨长枪,毕竟他们在战斗的时候只是负责在阵后施放火炮轰击敌军,临阵厮杀的机会本来就很少,如果真到了该他们临阵厮杀的时候,那说明他们也临死不远了。毕竟如果一场战斗都已经到了炮兵要去拿起刀枪前去与敌人去拼命的话,那恐怕这些炮兵也离死不远了。

    “快呀,他娘的,都磨磨蹭蹭的干什么!抓紧放炮、放炮呀!谁要是敢给本总旗贻误了战机,都不用千户大人动手,本总旗便要了他的狗命!”

    那个负责统领这些炮手的总旗见对面的船只距离自己是越来越近,心中自然是焦急万分,他急忙令那几十个炮手抓紧放炮。

    那几十个炮手平日里本来就疏于训练、只知道好吃懒做,如今又是夜黑风高、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他们又怎么能安下心来进行瞄准然后平稳地放炮呢?至于那几门弗朗机炮,平日里也是疏于维护,早就已经锈迹斑斑,有的弗朗机炮的内壁甚至都已经被铁锈给锈住了,要知道,这几门弗朗机炮还是当年万历年间的产物,是名副其实的老古董。

    在领头总旗的大声叫嚷以及其余几个小旗官的连声催促下,那几十个炮手费力地将那几门比他们爷爷岁数还大的火炮挪动位置,然后再手忙脚乱地将几颗炮弹塞入炮筒之中,粗略地进行瞄准之后,便用火把点燃炮管尾部上的引线准备放炮。不过,在那个专门负责点火的炮手点燃引线的时候,弗朗机炮周围的炮手都整齐划一地往后退了几步。这些怕死的炮手是担心这些年久失修的老祖宗万一炸膛的话,会伤到他们。

    这还是这些炮手中最有经验的老炮手老张头告诉他们的,要说起这老张头倒也算是一号人物,他之前年轻的时候便在辽东跟过袁崇焕袁大帅,当时这老张头当的便是炮手。他那一身放炮、施炮的好本事也是在那个时候学的,只不过,当时这老张头施放的可是从红夷人手里买来的红衣大炮(相传满清的第一任领头人野猪皮努尔哈赤,便是在宁远城被红衣大炮所发射出的一颗炮弹给炸伤,回到沈阳之后不久便一命呜呼),不光炮弹打得远,而且也是用上好的精铁打造,质量绝对没得说,就算是连续释放十余次,也不会炸膛。

    无论是从射程还是质量上来说,这红衣大炮都在这锈迹斑斑的弗朗机炮之上。不过,那红衣大炮自然也不是什么缺点都没有,如果弗朗机炮的质量也是上乘的话,那这弗朗机炮确实有一点比那红衣大炮好,那便是——射速高。

    后来,那皇太极施展反间计(据说那条反间计还是皇太极看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周瑜骗蒋干学来的),不得不说,崇祯帝实在是疑心太重,如此明显的反间计他竟然看不出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那崇祯帝一气之下,不由袁崇焕解释,便一张圣旨将远在辽东前线的袁崇焕押解回京,最后甚至直接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而袁崇焕一走,祖大寿、吴三桂等辽东悍将倒是还好说,但是他们手底下的一些底层官兵却不乐意了。因为袁崇焕在的时候,最起码能以各种理由从崇祯帝和朝廷户部的那些朝廷大员的口袋里掏出银子和粮食来作为辽东边军的军饷。

    但是自从袁崇焕被冤杀,老张头这些辽东边军便成了没有爹妈疼养的孩子,吴三桂、祖大寿等辽东悍将又在朝中的根基不深,便没有人再为那些辽东边军向朝廷讨要军饷。一个月两个月的倒还好说,但是长达半年不发一两银子、一粒粮食确实是有点说不过去了。

    要知道,这些辽东边军每天干的可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路,虽然袁崇焕一死满清并没有集合兵马立马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还是有零散的八旗骑兵前来山海关附近进行袭扰。

    老张头现在还记得,当初是一个大雪天,有三四个八旗骑兵前来偷袭,将一些还未来得及进城的边军给残忍杀害,而老张头抓住机会,只是单单一炮便将这三四个骑兵给炸翻在地。而老张头也因此获得斩首两级的军功(有一级是要孝敬他所属的小旗的,还有一级是要孝敬他所属的千户的),但就这被层层克扣下来的军功,也只是一个空头支票而已。毕竟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将近半年没有发过军饷了,又哪来的银子来发赏银呢。

    终于,这些辽东边军忍无可忍之下,被迫发动哗变。其中便以三千从淮安、江苏等地来的官兵为代表,这三千南方兵卒本来就是背井离乡之下响应朝廷调遣才来到了遥远的山海关抵御女真,人人饱受思乡之苦。其实一开始,在袁崇焕作为督师掌管辽东防务的时候,都能够保证这些南方兵卒的军饷按月发放。

    因此,这些南方兵卒在袁崇焕的带领下拼死杀敌,每次与满清女真作战,虽然不能说表现最为突出吧(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袁崇焕、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那些可都是辽东本地人出身的边民,历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三代经营,以辽人守辽土,这些关宁铁骑,每人呢都是配备最好的盔甲和兵刃、马匹,至于待遇自然也是没得说。当初曹文诏、曹变蛟叔侄二人只是带领区区百人的关宁铁骑,便将在关内四处作乱的农民起义军杀得四散而逃),但也是拼尽全力。因为只要他们立下战功,便会获得袁崇焕的赏赐。

    如今袁崇焕已死,这些南方兵卒本来就思乡心切,再加上长年累月的不发军饷,这些南方兵卒便再也忍受不了,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杀了上官劫持了随军的文官和监军太监,以此来要挟发放军饷,而这出身于淮安府的老张头也在其中。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