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重生明末装神弄鬼 > 第31章 比武分赃(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夜,武安大营大火红遍半边天,足足燃烧了一夜才息。

    战后明军塘报数据统计,明军官兵和乡勇伤亡一千余人,聚拢生还者不足两千人,物资损毁不计其数。白莲教逆贼死伤亦达一千余人,逃散五千余人。

    王敢当所部千人大索武安大营,搜刮到乡勇和官兵战斗遗留刀枪弓箭等武器将近两千套,营帐中囤积米面肉等粮食和布匹等物资无数。

    王敢当一开始试图组织手下救火,见事不可为,才改为抢救物资,最后还在顿足捶胸,可惜了那么多物资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烧成了灰烬。

    徐旭等人攻占武安大营后,见营中俘虏大多已经饿得走不动路,只好直接在营中生火熬粥,好在烧火之物和粮食都是营中现成有的,熬粥极为迅速。每人喝了两碗浓粥后,还有将近千人行动不便。

    多亏了王敢当所部舟船较多,让行动不便之人悉数上船走水路,其余人互相搀扶走陆路,在天明前,全部顺利撤入王敢当在梁山东平湖边上的水寨栖身。在此期间,有一千余被救俘虏私自脱离队伍,趁夜四散而去。

    近卫营战士向徐旭禀报有人私自脱队的情况,徐旭感叹说,“都是娘生爹养的,谁没个父母妻子家人,随他们去吧。”遂不加以制止追赶。最后,有四千多人到达水寨。

    小胖子等兄弟4人也跟着徐旭来到了东平湖水寨,徐旭盘问其兄弟姓名和来路,小胖子回答说,“我叫王光恩,18岁;这是二弟王光泰,16岁;三弟王光昌,15岁;四弟王光兴,14岁。”

    “陕西人,因为陕西灾荒不断,随父母逃难至山东巨野投奔亲戚,但到了巨野才知亲戚早已搬离不知去向。后盘缠用尽,只能在周边流浪干点零活,父母先后因饥寒去世,留下遗命,叫我作为大哥的,要照顾好小弟。”

    “兄弟4人在战场捡拾死人物品时,被雷爷所带乡勇队伍抓住,关入武安大营。乡勇们在大营里无所事事,不知谁起的头,从乡勇的粮食里拿出一份,作为彩头,引诱营中饥饿难耐的俘虏出来对打,谁赢了,谁就能拿到作为彩头的粮食,乡勇们则以猜俘虏对打胜负来下注博彩。”

    “雷爷他们拿了10张白面大饼作为彩头,我们兄弟实在是饿的不行了,我作为大哥的,只能找雷爷报名,下场搏一搏。”

    徐旭听完,心中直乐,这真是捡到宝了。

    8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王光恩与张献忠一同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早期领导人之一,绰号“花关索”,在农民起义军队伍中也算颇有点名气。后来被招降为大明官军总兵,守郧阳,抵挡住了李自成军队的多次进攻。

    王光兴更是名在其兄王光恩之上,是抗清的“夔东十三家”之一,被永历政权赐封南漳伯,坚持抗清二十年。

    这兄弟4人都是良将种子啊。

    第二日清晨,徐旭刚起床,徐丁御、徐丁启等人就来汇报。

    “王敢当太过分了。那么多武器粮食物资都自己独吞了。还纵容下属当着我们面在说,寨子里多了这么多人,就是粮食堆成山也总有消耗光的时候,不能养太多闲人啊。这不就是想叫我们走嘛?”

    “先吃饭,吃完饭叫丙辉叔出面去交涉下看看。”徐旭对双方起龃龉已有心理准备,此时自己实力不足也难以收服王敢当部众,而且对土匪习性太重的部队徐旭心理上还是有所抵触,故此,也不欲与王敢当合营太久,双方迟早得分开。

    徐丙辉从王敢当处回来,徐旭召集近卫营众将议事。杨子雨、李泰带着杨义邦、杨义民、李和宗、李和时也参与。

    徐丙辉汇报交涉情况:

    1、王敢当提出,事前双方议定,若是攻下官兵营寨,所得财物都归他。故此,武器粮食物资都得归其所有。

    2、杨总兵、李总兵二人所部将士千人可以和我们离开,看在咱们赠送的2支千年何首乌的份上,他回赠可供一千人食用三日之粮。

    3、其余武安大营救出的三千多人要并入其部下,归其统领。

    “狂妄!”

    “竖子!”

    “不能同意。”

    众将议论纷纷,都是不同意这个方案的。

    农民起义军局限性就在这些地方了,狭隘、自私,没有明确的目标,艰苦对外时可能还能保持团结一致,等到获得一定的成功,分享胜利果实时,就暴露出来了,大多可以共患难,但却不能同富贵。

    徐旭表态,“为了不伤两家的和气,两家各自出人比武吧,胜方可以挑选一百人,如此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把三千多人都分完为止。”

    徐丙辉再去交涉,王敢当同意了,估计是觉得自己有一千人,徐丙辉等只有一百余人,而杨子雨、李泰所部被官军折磨多日刚被解救出来,不休养一段时间根本无力出战,双方各自挑选三十多人出战,己方优势很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