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带着淘宝到宋朝 > 第九十五章 大宋文脉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夏至只是天气炎热的开始,真正难熬的是大暑时节。

    就连市舶司做苦力的汉子们,都不敢在这几天出门了,倒是让拥挤的市舶司,空荡荡了好几天。

    这段时间,赵舜培养的骑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都不用赵舜去安排,早上四点基本上都起来了。

    先骑着自行车把一些大户人家预定的老冰棍送过去,然后趁着天气还不热,再装上一批老冰棍在自己负责的坊市,遛街窜巷,吆喝着卖老冰棍。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小贩,喜欢赖床的孩子们,每天早早的就爬起来,等在家门口,等着淘宝商行的骑手路过自己家。

    中午,太阳把地面都快烤焦了,就算是最能干的骑手都不敢在这个时辰出门,太平御道上却走着一位老者。

    老先生身材微胖,长的是慈祥善目,身上穿着一件很普通的潞绸长袍,就像是一位书院里随处可见的老儒。

    不过浑身上下却透露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老者手里拿着一串佛珠,材质只是普普通通的枣木。

    材质普通,但是这串佛珠要是放在临安市面上售卖,绝对会掀起一条巨浪。

    因为十八颗黄花梨佛珠上刻满了佛经,而这个加持佛珠的僧人,正是密宗的十二殊胜上师。

    这位具德上师还有一个尊称,密宗领袖。

    老先生拨弄着佛珠,嘴里默诵《大藏经》:“如圭,走着去吧。”

    赵舜要是在这里,肯定会认识这个人,就是前一段时间在东坡亭见过的范如圭。

    大宋最能打仗的西军,就是范如圭的祖宗范仲淹一手创立,也是南宋最为倚重的大军。

    以范如圭的家世,居然是在给这名老者打伞:“相公,不坐车?”

    史馆校勘范如圭亲自打伞,还尊称了一句相公,那么这把伞就是传闻中的清凉伞,老者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

    主战派党魁,李光。

    李光走在太平御道上也不说话,手里拨动着念珠,嘴里默念《大藏经》,就这么带着史馆校勘范如圭顶着大太阳走着。

    到了饭点,也不去酒楼里吃饭,只是从怀里拿出两块精美的糕点,先递给范如圭一块,自己才去吃另一块。

    坐在一棵老槐树下歇息了片刻,不远处有一口青石井,正好有个老汉过来挑水。

    李光放下念珠,笑容和善的迎了过去,作揖道:“老哥,借瓢水喝可行?”

    老汉家里还算殷实,早年是一个从边疆退伍的老卒,凭借战功得到了不少钱帛的赏赐,退下来以后在临安开了一间铁匠铺。

    虽说这几年洗手不干了,把铁匠铺传给了儿子,但是老汉就是个闲不住的人,所以包揽了家里挑水的活计。

    在沙场上呆了多年,所以养出一副子沙场脾气,为人比较热情,哈哈大笑着拍了拍参政知事李光的肩膀:“喝什么水,我请老弟吃老冰棍。”

    老冰棍?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老汉的家就在附近,因为小孙子爱吃老冰棍,每天就买上四五个老冰棍,反正才三文钱一个,便宜的很。

    李光按照老汉的介绍咬了一口,脸色立即是变了,只是吃了一口,就把老冰棍交给了范如圭。

    又和老汉又聊了一会儿,拱了拱手,继续向前走去。

    老汉还有些意犹未尽的不舍,这么多年以来,吹嘘自己在沙场的经历,还真没有像今天这么畅快过。

    心里高兴的老汉,想着今天回去以后,晚上一定要多喝两杯。

    李光和范如圭又是一路上不说话的继续走,直到走进了北区,走进一处平淡无奇的宅子门口,停下了脚步。

    这时候已经临近傍晚了。

    堂堂当朝宰执带着史官校勘范如圭,走了一天,就是为了这么一处普通宅子。

    李光亲自上前敲门,一名老仆恭敬的打开了正门,竟然认识面前站着的是谁:“我家小郎君正在练字,还请相公在偏厅稍等片刻。”

    老仆所说的小郎君,其实年纪不小了,年纪和范如圭差不多,这个时候正站在一张普通云纹大案前面,练习苏体。

    中年士子的房间不大,也没有多少名贵的奇珍异宝,只挂了几幅字画,墙角放着一只胎质还算不错的白色胆瓶。

    插着一枝刚摘没多久的荷花,鲜嫩欲滴。

    这时一名放在临安都很是出彩的婢女,端来了一个托盘,上面放置着一摞拜帖和书信,细数起来多达一百多封。

    中年士子挑挑拣拣从里面抽出来几封,把手中的毛笔,随意放在山水青瓷笔洗边缘,抬脚走出了书房。

    走进了这座宅子的正堂。

    临近傍晚,正堂里有一位白发老人,端着一碗小米粥,面前放着几样精致小菜,吃着晚饭。

    中年士子因为受到好友的邀请,已经在外面的酒楼吃过了,吃的也很饱。

    但他还是让站在旁边的婢女盛了一碗,主要就是陪着父亲吃,反正一碗粥也不多。

    因为有事要说,中年士子几口就喝完了碗里的小米粥,没像父亲那样细嚼慢咽。

    拿出了一封书信说道:“父亲,今年又要重新评定天下的十大书院,文坛的那几位老先生,询问父亲的意见。”

    大宋盛行教化,尤其是南宋,许多郁郁不得志的士大夫,干脆回家创办书院当个教书匠了。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石鼓书院。

    文人好名,对于士子们来说每逢三年有一次大考,能不能光宗耀祖就看能否登科及第了,也就是常说的能不能鲤鱼跃龙门了。

    回家当个教书匠的士大夫们,不做官了,把名望看的更重了。

    进士有个状元、榜眼、探花,这些主持书院的名士们,也把书院排列了一个十大书院。

    这个十大书院的评定,就在眼前这个毫不起眼的白发老人手里。

    如果是登科及第是天下士子的龙门,那么这位白发老人手里的一支笔,就是天下大大小小许多书院的龙门。

    大宋文脉,就在那双苍老的手掌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