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初唐异案 > 233 又见故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源阳、源协再见裴谈,只觉对方较最后一次相见,显得更为面容年轻些。

    但即便面容年轻些许,却难掩疲态和倦意。

    姊弟俩只当是他一人重新主掌东都大理寺,事项过多,而显疲于应付。

    正开口要给裴谈备些舒肝解乏的药方,却被他抬手制止,婉言谢绝。

    “自有药得解乏,又可治病,可如何得医愁?”裴谈一句话,诉尽了这些日子以来的长吁短叹。

    “裴寺卿所指,可是继早先城中异骨症后,所谓鱼鳞症?”

    “如何又不是?”裴谈以手指节,轻敲了敲台面,几乎就要从案台边站起,“你二人定记得异骨症时,街面之人心惶惶,此一回所谓鱼鳞症,于我大理寺而言,最难之处并非找寻其中缘由,而是如何将真相瞒住。”

    “瞒住?何谓瞒住?”两人在双亲处所闻不尽详尽,无法知晓全貌,更对起因无从得知。

    “你二人是从何处听来?怎还不知?”裴谈亦反问。

    “只从家中父母处听闻些许,所知不尽全——甚可谓只知城中有此事,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源阳言语神情颇为恳切,裴谈先愣了一愣。

    很快顿时明白,自己以为两人是朝廷特特派往东都,来处理鱼鳞症的这个想法,不过是空穴来风。

    因此颇显失望地坐回榻上,萎靡地嘟囔,“只以为东都之事,已惊动了西京,谁知竟不是。”

    “让裴寺卿误会,多有歉疚,望海涵。”源阳只想全力尽到礼数,却中途被源协打断。

    “既家中父母所知不全,还望寺卿一并告知,如此,我二人也好一同出些主意。”

    源协还是没有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觉悟,察觉到其中有隐情,便顾不了太多。

    裴谈本不想与无关之二人述说太多,但又想到异骨案中两人表现,又对长安僵血案有些耳闻,略想了想,开口言道,“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你二人先将所知告于我知,我从中补充便是。”

    源阳还想客套几句,被源协看破,仍旧抢先一步将话把接了过去。

    然而即便接下裴谈的话,也未能往后接答几句。

    毕竟源乾煜与顾氏所言,不过是东都城中风传的一些皮毛,至于所谓身带鱼鳞者多为兵士,抑或此一众兵士源自何方,皆自他人传言,二老未尽亲眼得见,自然无法轻信。

    另,过去不足数月,无论东都、长安发生的这些接二连三怪症异案,不仅使姊弟二人疲倦,还徒增一丝稍许用力,便可将其解决的盲目自信来,因此在当场,双亲言语中有些话,至少以源协彼时的精神,未能尽数听进去。

    对裴谈复述,加上源阳的补充,才凑出了个大概。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裴谈听罢,先前之萎靡更甚,直言说出自己内心所想,“初听闻你二人要至,思及无论东都或是长安,源阳、源协两名医官的名号,算是尽人皆知,此一番长安僵血案源氏医官的表现,东都一众官吏皆口耳相传,于是老朽私以为圣人终是知晓了东都城内的鳞症一事,特特派二位来相助一番,如今看来,是我这把老骨头一厢情愿了。”

    话说到此般程度,源阳、源协如何再做解释,都显得多余,内心想着宁可绝口不再提起转述的风言风语,也要顺着垂垂老矣的裴谈,将东都鱼鳞症一事打听清楚。

    “裴寺卿何出此言?圣人未嘱咐我二人至东都,我二人终究还是回了,鱼鳞症不为圣人知,难道就不是一件棘手的事项了?”

    源阳不满源协方才的胡乱打断,又不便当场教训胞弟,只好强装面带笑意,先解除眼下尴尬为最要紧之事,好让裴谈欣然说出鱼鳞症一事的原委。

    “之外,我二人此番至东都,虽非为东都之事而来,然终归要往长安返,他日若于圣人眼前,东都有异事,又怎能不报?”

    源阳见裴谈面色稍转好些,乘胜追击,“倒不如先将相关事由,说于我二人知,之后的事与解法,再从长计议,寺卿以为如何?”

    此举诚然有效,裴谈随手翻动了一番案台上摞起的卷宗、公文,喃喃道,“此一项说来……你二人只返东都这头一日,便知晓也未尽是何密辛,不过就如那日异骨案,事出蹊跷,老朽只得说出其中怪异处,而所见之怪异究竟来自何处,实不得而知。”

    源协险些对这一番弯弯绕绕,又行粗暴打断,被立于身前一步的阿姊察觉,返头怒瞪着他,直至不敢轻言为止。

    “寺卿所知,尽管示下于我二人,虽然不才,说来无论异骨案,或是僵血案,凡可由我方涉入之事,皆办得妥帖——此一项,圣人亦亲表合意非常。”

    源阳同样说着客套话,只不过在末尾还是搬出了圣人这一杀手锏。

    告在线免。费阅读!

    相较于表现出的不满,源协显得更为不安,纸上所述,是为驻兵于东都城外,折冲府兵中一名统军所写。

    统军姓盛,盛气凌人之“盛”,文笔不值一提,就连笔划都似未经任何人教授,自练而成,可于书文中,那股凌人之气,溢满纸上。

    按品阶,裴谈大出他五阶三等有甚,但仅凭文字当中之意,任何人都只以为这名盛统军,是眼前这名大理寺卿的上位。

    所言之事亦马嘴、驴唇混为一谈,全然找不出重点所在,反复看了数遍,在裴谈的提示下,才明白过来,这不是一张诉状,而是告书。

    盛延德——也就是写这封书的盛统军,给裴谈说的是,自异骨案结,因东都城内各军,无论所属,皆停于内部整肃,不予轻易活动。

    因此驻扎于城外的这一支府兵,首当其冲被召进城中支援,听来是朝廷要这些兵士入城施以援手,实则到了地方才知,要行的不过是些无人愿做、低三下四的事。

    其中便包括清理吟天殿中拆下的各样残骸——不得不说,这件事是工部的算珠拨得精。

    吟天殿中那些安有灵晶石的房梁、柱子,即便将嵌于其中的玉块、晶石拆下,终还是有残留在上、或能再致人患异骨症的碎屑,为保宫内一切太平,自然不得使宫中内侍与禁军,而于东都街面招募平民,有了异骨案在前,何人又肯为碎银几两,把命丢下。

    初次之外,莫看只是碎银几两,但对于才操办过东都水祭不久的各部而言,能省则省。

    思来想去,此时的最佳人选,自然是有要事之时,定期自各地聚起,于城外待命的折冲府兵,这些人一来不知东都城中具体何事,二来,为兵者从命天经地义。

    首发:塔>读小说

    城内若无事,是不会轻传城外府兵的,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得令后互相推脱,最后只能以抽签决定,而盛延德气运不济,轮上了带队入城。

    起初对这些劳工才做的事,自然嗤之以鼻,甚动过抗命的念头,然而在亲眼见过清算一众有罪之人,竟连平阳王敬晖都被问罪流放的一幕后,他便对抗命的结果,在心中有了知晓。

    于是,领着所属下府八百人,三五日内,便将吟天殿中及周围一带整理干净,由此得了些赏,还结识了几位在紫微宫中行走的上官。

    就在盛延德认为入东都城,未尽是坏事时,突然自己军中发生了怪事。

    “灰白鳞片大如半掌,两面平滑,反腥……”那封手书中,最后几句写道。

    源阳、源协正困惑,欲向裴谈提问,谁知对方早已备好。

    裴谈命手下取来一个陶制、厚度仅平放两指高低的盒子。在开启前,他叮嘱二人务必先用提前备下、以水沾湿的帕子掩住鼻腔,“如此便能减轻些异味,”他如是说道。

    说罢,手下受命,一把揭开盒盖,很快掩住口鼻,连连倒退数步,姊弟俩还在惊讶于这人的举止,却很快隔着被花汁浸泡过的帕子,便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浓烈气味。

    除此之外,盒中之物确如盛延德所写——虽然从未见过这般大小,但这个物件,确是鱼鳞无疑。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