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初唐异案 > 353 合而为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高宗朝永徽六年十月,高宗视来自自太宗朝便为朝中元老的众人之反对于无物,不再接受任何人关于改换皇后的建议,毅然决然下诏废黜王皇后,并于不足十日后之十一月,立时为二品昭仪之武则天为新后。

    废旧后立新后,其中主要缘由之一,是为于太宗朝贞观年间深受太宗重用的一众旧臣,早已拜相,位高权重,权倾朝野,屡屡甚有以相权处处干涉、牵制高宗皇权之举动。

    遑论时为二品昭仪的武后究竟用了何样方法,于高宗心中留下此般非立她为后不可之考量,只以皇权抗衡相权一事而言,身边的皇后,也不当为那些太宗朝元老遗臣之其中某一位的族人。

    总而言之最终,即便不堪说是于情于理,武昭仪成为武后,于高宗自身而言,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之事。

    有了武后在身边支持,高宗于次年——显庆元年,着工部集结工匠重建被毁的洛阳乾元殿与应天门,且特意再着礼部支援、监造,其用意明显,百官万民皆心知肚明,只待紧随其后一事发生。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

    又次一年,显庆二年二月,高宗携武后与过半文武百官,不顾迢迢千里,自长安始,正式移驾洛阳。

    颁布可称作是不吝美言,其中将洛阳美赞称为“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之《建东都诏》,同时将洛阳改称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移制于雍州。

    由此,大唐得成东都、西京两座都城共治之局面,而高宗朝以来,一直持续不断的皇权、相权之争,也以两京共治为结束,西京再无元老得以制约高宗。

    然以史为鉴,凡国君行过大事要事,一国君主或体况、或精神,大多皆受重大改变之损,而心力交瘁。

    移驾至东都后,第五年,高宗时常自觉头昏目眩、耳鸣鼻塞又浑身发热不止。

    改太宗朝逢三日一朝为每日一朝后,高宗从未有这般体力缺欠,精神不支之状,而御医诊断却只言圣人劳力操心过度,肝肺缺欠,气血不畅,长此以往,恐不堪重负,而将已然不胜之体况置于更为危险之境地。

    御医虽未言明,也未有劝服高宗以身体为重而暂缓国政之胆量,但借由时不时向武后阐明圣人症状,透露高宗身为一国之君,理应适当长休养息。

    言语不明,但其意足矣,高宗已然自感不适许久,若非接连皇后易主、设立东都,实全然不得空闲,难抽开身以休养生息,否则亦不至直到身体难耐,这才被迫休养。

    令高宗未曾先行一步考量的是,自身因迫切想要独断朝纲而落下的病症确实为真,武后因高宗落病而劝慰高宗暂行休养,却并非发自真心。

    或言,欲让高宗休养是真,但其意并非是望高宗康复,而是愿高宗就此远离朝堂,寻人代政。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

    寻人代政说来轻巧,朝中有何人可代政,又当由何人代政,又是一番要让高宗再度定夺之事。

    思前想后,高宗自不得弃朝政于不顾,草率选出一人代政,之后全然安心养病,更不得如眼下这般全身全心投入国事,伤及身体。

    所谓带病治国,于臣于民皆落“勤勉于政”一词,然万一于朝堂之中驾崩,就算落一“千古流芳”“永垂不朽”又如何,大唐终将落于他人掌控之中。

    “你,即日起便同朕一道上朝,如何?”

    在何人都不可信任,又不得不选出一人置信之情状下,高宗对武后说出武后求之不得的一句。

    后宫涉朝,垂帘听政之事,历朝历代都得见,然此时已得了皇后之位的武后,自然不满足于只是坐于高宗身后的帘内,将满朝文武所言听过记下,再同高宗返回寝宫时,以此相谈。

    她想要做的是,如高宗摆脱众元老重臣的牵制与束缚那般,终有一日彻底摆脱高宗的限制。

    故而“一道上朝”,只是武后筹谋的第一步。

    得以进入朝堂后,便有了与众朝臣直面的机会,一面先行了解众人状况,为他日行排除异己,扫清朝堂之中障碍做预备;另一面又可提前组织于自身有用之人,集结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以期将来得以进一步掌权。

    然这般动作,如何不得由帝王之路走得同样艰辛,且皇位坐得异常不安稳的高宗察觉,几经斟酌之下,便有了废后的考量。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彼时武后几近女皇之威,“建言十二事”之推行落实,不可谓不顺利。

    不顾武三思姿态,而与其他四人踏上向上台阶的韦巨源,在同听闻过武后如何得以成为一代女皇之经历的源乾煜、敬诚一同拼凑下,将过往许久复述过一遍。

    但偏偏于“建言十二事”处,便不再往下回忆。

    “缘何皆为富国强民,重用才能之举措,偏添了一条王公之下,皆习老子?诸位可曾有过这般疑惑?”韦巨源一副欲抛砖引玉之状,显然自己已有一番见解。

    “想来定是武后知先皇高宗崇道,故而添上此一条,为高宗更易纳谏。”源协不假思索地率先应道。

    “自然,自然,”韦巨源显然对此答不尽认同,但却附和,“以先皇高宗所好,使彼时圣人下诏推行政见,自然无误,只是好各有好法,偏让诸多人习道,此事何解?”

    源乾煜察觉韦巨源欲言为何,连忙接上,“无论道法、佛法,本意皆为度化苍生,自身并无错,由人另作其用,不过是彼人误入歧途,韦相将此混于一谈,怕是妄议上位,若吾等皆为好事之人,难免以此要挟韦相一番……”

    “正是知晓诸位并非好事者,韦某这才将心中疑惑,如实相问,”韦巨源丝毫不惧源乾煜言语中若有似无之威胁,自顾自地言说下去,“源公切莫忘了,无论眼下秘所,或是韦某未曾得一见之地宫,其内不可不称为含有些许邪祟,此般邪祟,或与先皇则天大圣皇帝直接相干,由此凡与教、法、宗派关联之事,稍行多想一步,既已至眼下之状,又有何不可?”

    他说着,将折断去把手的火把伸入秘所台阶上部那处空洞中,自言自语,“真真确有先皇高宗之名讳……”

    一面说着,一面因灰尘进入口鼻而咳嗽不止,韦巨源慢慢抽回身子,“先皇高宗名讳在上,武后名讳在下,倘若由人特特做如此设置,岂非亦将其二尊上位之尊序顾及在内?”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

    其他四人虽神色不置可否,但依然不住颔首,认同韦巨源所言。

    “此外,此间若得武后授意而造,这般上下之顺,岂非尊其本尊便早已将这些事由尽数考虑在内,连这般内壁刻字之细碎,皆有顾及,又怎会不知其种、其药草之事?”

    “论及先后,武后先行命造地宫、秘所,再循天命而魂归上苍,如此又怎知工匠于其后所行之事?”源阳反驳道。

    “阳医正此言差矣,你我皆知此般皇家密辛,凡参与之人必先为令灭口,故而武后定后于工匠之死而薨。”

    “照韦相此言,岂非武后不止早现如今三样异症,甚特特留下解其症之法?”敬诚所言之中满是不可思议。

    “韦某正是大将军所言之意!”韦巨源言语凿凿,又话锋一转,“只不知究竟与武后合谋之人为谁,而又为何作此一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