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实锤了!我王莽就是穿越者 > 第57章 大司马课堂开讲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何为天命?

    这样的问题在大汉问出来是没多大问题的,毕竟大汉的知识分子们也总喜欢动不动把天命挂在嘴边去怼皇帝,其中被怼最多也就要当属刘骜了。

    刘骜在位时间很长,期间发生了很多日蚀,月蚀,山崩,地震,以及黄河泛滥之类的天象,天灾,因此在“天人感应”之下的天命之说就甚器尘上,成为了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劝谏天子的口头禅。

    更有甚者,如刘歆他爹刘向都说出了大汉天命将衰的话语,可见天命这个词在大汉也不上禁忌,顶多就是个文人士大夫专用的高级词汇。

    所以,当主莽向孔光问出了这个问题之后,孔光也不会延伸多想,以为主莽此言有楚王问鼎之嫌毕竟这样的词他也用过,天下文人士大夫也都用过。

    要是王莽问出这话之后,他去思索王莽此言是如楚王问鼎一般的僭越行为,那才真是搞笑了。

    所以在王莽问出何为天命之后,孔光也不由思考起来。

    显然王莽不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要是孔光还以之前的答案回应王莽的问题,那必然是会有问题的所以,孔光在这一刻他开始了第一次真正的深入的思考起天命的问题了。

    在传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之中天命是神秘的,也是有其具象的一面比如前面说到的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洪水,干旱等,若是按照董仲舒之后“天人感应”的说辞,这些其实就是天命具象出来的反应,不再是老子所言的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天道无情的说辞但是天命究竟是什么,这对现在的大汉而言不仅是一??哲学问题,还是一个发展问题。

    若是再以董仲舒传下来的那一套“天人感应”的说辞来解释天命,那么以这些年的各种天象和灾异,以及大汉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那大汉的天命就是要玩完了。

    但是作为大汉的三公之一,作为大汉的丞相,是绝不能承认这个问题的。

    要是承认了大汉天命真的出了问题,那下场也必定是可以预见的要知道在孔光上任之前,前任丞相翟方进可就是为了给刘骜背天命的锅而被赐死孔光作为翟方进之后的丞相继任者,他肯定也不会乐意去步翟方进的后尘。

    所以这天命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不由在孔光脑海之中盘旋起来,眉头也皱成了一个“川”字。

    王莽看着正在努力思考的孔光,他也没去催促,而是自斟自饮的又喝了一杯茶水。

    今年的广汉新茶就是清新别致,饮来有一种清风徐来的感觉,让人恍惚间以为置身于辽阔天地,俯瞰群山之翠。

    思考了好一会儿的孔光,还是没有一点头绪,或者说他思考到了他从未思考过的禁区,以至于他也不敢轻易直言。

    所以,孔光对着王莽又是一拜,“还请大司马教我。

    王莽看着孔光的反应和动作,心中不禁又是一声轻笑。

    虽然孔光是个很有理想的人,但是这个人太谨慎了,太喜欢明哲保身了,一个常常怀若明哲保身思想的人,岂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改革者?

    这种人往往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一旦遇到大的阻碍和风险之后,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退到人后,让他人挡枪。

    当年孔光就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可以说孔光这么多年来除了身份和官位发生了改变之外,本心的内核还是没有丝变化的。

    不过王莽也不怪孔光这样的反应毕意王莽也没资格要求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一往无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孔光身为孔夫子之后,他身上除了有孔夫子为其加持的光环之外,他还背负了孔夫子之后的英名。

    因此想让孔光这样的人旗帜鲜明的表达出来一种全新的意见,简直是要比登天还难。

    他们保守就像他们那颗悲天悯人的心一样,只能高高在上的俯瞰,不能触及凡尘一旦触及到了凡尘,他们可能就会意识到了自己的“善良”其实就是一种骑在别人头上的伪善而这也是他们最不能接受的事实。

    所以,孔光是永远回答不出“何为天命”这样的问题的。

    王莽轻轻的端起茶盏,又给孔光续了一杯,“丞相请坐等到孔光再次坐下之后,王莽这才目光湛湛的看向孔光那藏着一丝犹豫的眼神王莽说道:“自董子以来,天命之说皆被冠以自然之具象,董子本以为这样可以约束天子之权,使天子因惧天命而不敢胡作非为。此初衷甚好。

    “然这百年来天命之说逐渐走形,成了一道枷锁,使孔孟荀诸位先贤所主张之仁、义、法等务实治国之道,变成了一种神秘之学。此道违背先哲之道,亦违背人道之发展也。”

    “三皇五帝之时,先民披荆斩棘,刀耕火种,筚路蓝缕才始有今日灿烂之文明,丰富之物产也。吾等后人皆是站在前人眉膀回看过去,展望未来。

    若是吾等还不能效法古人之道,将现代之道走好,吾等岂不辜负先人一路走来之艰险乎?”

    “所以在吾看来,天命既不是天下日月星辰之异象,亦不是地上风火水震之异变。天命乃是吾等眼下要走之路,要顺之势也!”

    “天下万民莫不乞求丰衣足食,以全生有所养,老有所依之望。此求此望,在吾看来便就是天命之望。故吾认为天命即民命也!

    “万民之所望便是天命之望,吾等若是能以人为本,施政亦以人之所望为目的,大汉何愁不能中兴万世?吾等又何愁不能为天子分忧,万民解难?”

    王莽这番话落下,孔光就被这番话的震耳发聩之音直接震撼的不知所措从古至今,虽然都在讲仁义,讲道德,但从来都没人将民之所望,比作是天命之所望。

    这套理论实在是太超前,太不可思议了,让孔光在恍惚之间,好像也窥探到了一抹从未看到过的光明之彩。

    好像王莽现在所说之言才是这天地之间最正的天命之解!

    但是,谨慎的孔光还是不敢立刻表现出对王莽这番话的认同毕竟民在他们眼中虽然重要,但还没重要到可以和天命比肩的地步若是突然这样调转思想,以民为天命,这对孔光而言不吝是一次重大的思想重组。

    要知道孔光的年纪可比王莽大上不少的,他的思想其实也早就在长时间的自我实际实践之中完善成为了一种成熟且稳定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是轻易不可能发生任何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只会在小范围内修修改改,绝不会突然转向掉头。

    所以即便是王莽说的话很震耳发聩,很让孔光有震撼之感,但也仅仅如此罢了,若是没有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或者一个成功的案例出现,他是很难转变思维,认为民之所望即是天命之所望的。

    毕竟,在高处站惯了的人,对下面的出现仁慈之心,也仅仅只是怀着一种可怜的心态去看望的,他们是不会切身感受到了下面人真正的苦难而且,他们对下面之人的所有的仁慈之心,也仅仅只是自己茶足饭饱之后,一种对待宠物的仁心,并不是以对人的仁心看待问题,因此,想要让孔光这些习惯了高高在上看人的人,用同理之心理解王莽所说的命,依然还是任重道远,不能操之过急的。

    只能循循善诱的让他们俯下身去,慢慢的以心感受,如此一来他们才会发现,原来下来的人也是人,并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拿捏,随意取舍的奴婢。

    可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是不可能因为王莽的几句话就能够立刻转变的。

    王莽现在要做的不过就是起一个头,然后再把这个起好的头给稳固住,剩下交给时间,交给有良知的后来者就行了。

    所以对于王莽而言现在就是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纵然自己有超越时代两千年的见识也不可能带着这个时代的人直接走完两千年的路。

    在他之后,这个世界究竟要朝着什么方向走,还是要看这个世界的后来者们自己的选择。

    王莽是不可能掌控后来人的意志,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后来人打个样,定个形,剩下的就看后来人自己的本事了最后孔光还是对王莽深深一拜,虽然这次也没有清晰的问出王莽对扬雄那篇《论尧舜之世》的具体看法,但是听到了王莽关于天命的这番解释之后,孔光对王莽钦佩之情还是无以复加的若非是有大道德,大追求之人,岂会有这般的觉悟?

    这一刻在孔光眼里,王莽或许真的可能就是那个五百年一出的大圣人了否则,他都无法解释王莽如此仁德之见解。能和一个这样的人同处一个时代,并一起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孔光心中也充满了激动之情。

    虽然孔光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他的先祖那样为了自己理想中的道而奉献终身但是孔光身上至少还有着为人最基本的良知。

    就凭这一点,即便是孔光有些性格上的瑕疵,也不能掩盖他心中的那点理想和善良。

    毕竟纵观整个大汉末年时代,能有心为大汉开出一个靠谱的药方之人,是真的很难能可贵的。

    这要比刘欣这位一开始励精图进,半道又求神改名,玩再受命的“陈圣刘太平帝”要强得多了。

    刘欣在其执政的后两年搞的事情压根就没眼看前期事情没搞成还有情可原,是傅太后太强势了,喜欢干涉他的政事但是到了后期,傅太后也折腾不动了,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可是在这个时候,刘欣非凡没有振作起来,反而迷信上了方士之言,真以为大汉天命将衰,要想挽回天命就要一出“再受命”,重新获得上天的认可,以求大汉国祚不休。

    但是这种玩法科学吗?

    明眼人一看这完全就不科学啊但是刘欣还是搞了这出闹剧,与其配套的方式还包括更改度衡等等。

    所以在看到这些刘欣的骚操作之后,王莽甚至都怀疑原来历史时空之中王莽突发奇想的要改地名,改官名,改周围四夷之号,可能就是抄的刘欣作业。

    但是他也不想想刘欣搞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效果如果真的有,哪还有他后期篡汉什么事?大汉国祚不就已经“再受命”,变得长久起来显然刘欣这样的方式是极不靠谱的。

    因此,这么对比下来,帮着刘欣策划一开始改革兼并,限制奴婢的孔光有多正常,多靠谱,也就不言而喻的这特么全都是衬托出来的呀!

    因此王莽对孔光从始至终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恶感,王莽顶多就是看不上孔光不担当的心思,以及他一直以来明哲保身的态度官都做到丞相了,还是孔夫子之后,天天就想着明哲保身,这会对后世孔家子弟造成多坏的影响啊个本该打着孔夫子理想大旗的家族,竟然变的如此谨慎胆小,一代不如一代这也是有原因的!

    所以,王莽在看到孔光对他的这一拜后王莽也叹息一声道:“望丞相能不负初心,不负乃祖孔夫子之愿,为天下万民表率,以彰儒者风范!”

    说罢之后,王莽也对着孔光深深一揖,很显然,王莽真的非常希望孔光能支棱起来因为孔光身上的光环对王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若是能有一位身俱孔夫子血脉光环的大儒为王莽新解的天命之说站台,那么王莽接下来在同是文化人的阶层之中,继续推行这个新的理论相对就会容易很多。

    毕竟此时此刻天下的读书人还只是少数,若是能有一个榜样的力量在这里摆着效果真的会杠杠的好在被王莽一揖之后,孔光也理解到了王莽的心情。

    他明白王莽这是在向他发出新的邀请,他若是愿意,那么将来他可能就会站在王莽身边,成为一个全新时代的代言人,他若是不愿意,从此之后,他可能就会把王彻底排除在核心之外。

    所以,此时此刻的孔光心中也不禁生出了难以抉择的取舍一来以来都谨慎顺遂的传统观念,一边是王莽为其准备的通天大道,这道路看着光明万丈,但同样也充满了无数的坎坷以及不确定性。

    因此在这一刻,孔光心中的纠结也就可想而知但是孔光在这个时候又不能什么都不表示,若是再不能言语出来自己的态度,即便是后来自己坚定了自己的某一方的想法,也同样不会得到王莽的尊重。

    所以,在最后的时候,孔光又对着王莽说道:“大司马之言,光铭记五内。将来若有需要光之地方,大司马尽管吩咐,光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