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四十章 不反对,但不提倡

第三百四十章 不反对,但不提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今日朝会,有些出乎冯一博的意料了。

    关于十万倭女申请“渡海务工”的奏折,递上去已经有半个月了。

    可自那之后,朝堂上却一直动静也没有。

    按照冯一博原本的猜想,景顺帝和内阁肯定是不好直接答应。

    毕竟大魏不是倭国那样的国家,而是以礼仪之邦自居。

    终究还是要脸。

    这样有伤风化的事,还是不太好摆在明面上讲的。

    所以冯一博觉得,景顺帝和内阁对这件事的态度,大概应该是……

    不反对,但也不提倡。

    说明白些,就是皇帝和内阁,为了尽快收到赔款,采取默许态度。

    如果将来事发,有人弹劾此事。

    比如,批判倭女破坏大魏风气。

    那时候,内阁就可以安排人站出来。

    提出尊重他国风俗,加强大魏的教化。

    对于既定事实,要展现大魏的宽容。

    总之就是和冯一博现在的状态一样,把太极拳和踢皮球的技能点满。

    一切弹劾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可让冯一博没想到的是,景顺帝和内阁比他想象中,想要得更多,玩得也更熘。

    “倭女远渡重洋,来大魏务工,这是一件大好事啊!”

    “是啊!盛唐时就曾有过类似的事情,这岂不是说明咱们大魏如今的国势,已有盛世之态?”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此大魏之包容也!”

    “……”

    侍班官员简单说了倭国的请求之后,朝堂上的就有人卖力吹捧起来。

    显然,景顺帝和内阁的态度。

    并不是冯一博所想的默许。

    而是和他选择将此事上报一样,提前将这事抛出来。

    这是避免将来爆雷之后,有人以此攻讦。

    但不一样的是,冯一博可是据实上报啊!

    他不仅将倭女出海务工,可能会转为卖身的事说了。

    还将可能带来的后果也都加以推测,全部上报。

    而景顺帝和内阁却只却一点没提卖身的事。

    只避重就轻的,说是倭国要往大魏输出女工。

    对了,哈说挣到的钱还会用于提前还款。

    这让群臣如何反对?

    当然,除了有人赞颂,还是难免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这些倭女到了大魏,还是该密切关注一些。”

    关注什么?

    一关注不就露馅了?

    “话虽不错,但我泱泱大国,只几万倭女来务工,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激不起多大浪花。”

    如果你说的是下海,那确实如此。

    “不错,十万人听着不少,但还有一半去东海郡及南洋诸国,大魏沿海州县数百,剩下几万人打散了,一处不过百八十人罢了。”

    一个县城一座倭女馆,看来价格不会太离谱。

    沿海的老少爷们有福了!

    “……”

    这些人的话,听着像是有些异议。

    可实际上,却依旧不是反对。

    虽有华夷之辩,但话里话外却也有天朝上国的自信。

    不能说一无是处,好歹说相对慎重了一点。

    至少知道关注事态发展。

    可惜,这些一听就知。

    显然也是景顺帝和内阁安排的。

    所以冯一博听着这些言论,心中忍笑不已。

    正这时,前排的张松越回头看了他一眼。

    冯一博立刻整容以待,回以礼貌的微笑。

    张松越斜睨他半晌,又什么也没说就转回头去。

    他看似老神在在,实则这几日正因刘正的事郁闷不已。

    本来他还觉得,招惹冯一博也不算什么。

    可现在他却实实在在的吃到了苦果。

    自己心爱的弟子刘正最近在冯一博的鼓动下,开始借着圣人之言,搞起“知行合一”来。

    如果真是搞学问也就算了,可他却在国子监鼓动了一群热血监生。

    开始宣扬“知行合一”的同时,还要执行“君子之诛”。

    监生之中,不乏一些跟着起哄的纨绔子弟。

    他们对学问不懂,但打架倒是真往上冲。

    这一阵子都中四处乌烟瘴气。

    比起之前,偶尔纨绔之间的冲突。

    现在已经延伸到了朝堂之中,有位科道言官都被揍了。

    明明是在青楼争风,那纨绔却说他是“行辟而坚、言伪而辩”。

    还说,打一顿都是轻的了。

    再碰见他轻贱妓子,就要施行“君子之诛”。

    而科道言官不过是说了句:

    “不过是个妓子,装什么贞洁烈妇?”

    这样就被人说他轻贱别人,是“行辟而坚”。

    关键还有几分道理,让他真的是有苦也说不出。

    这样的事最近数不胜数,不少人都已经告到了张松越这里。

    就连都中的国子监祭酒都老泪纵横的找到他。

    说管理不善,要辞官回乡。

    这些事实在让张松越头大不已。

    而这些事的源头,就是他让刘正骗了冯一博。

    此时,朝堂中一片和谐,张松越却忽地点名道:

    “冯将军,你是礼部右侍郎,专司海外之事,不如说说你对倭国此事的看法吧。”

    冯一博闻言立刻出列,朝丹陛一礼。

    随后才又向张松越一礼,不卑不亢的道:

    “下官的建议都已经写在奏折之中,其余一切只听圣上和诸位阁老的决断。”

    不管能说的,还是不能说的。

    他都已经在奏折里写明。

    此时张松越问他,冯一博自然不会拆台。

    但也绝不会真在这里表态。

    此时无论说什么,将来算账的时候都要算到他这个礼部右侍郎的头上。

    但他现在什么也不说,将来就可以调阅他的奏折。

    以示自己早就劝谏过了。

    除非景顺帝和张松越自找没趣,不然肯定不会这么做。

    眼见冯一博依旧滑不留手,张松越却满意的点点头。

    他自然不是要冯一博说出真相,而是确定他不会说。

    现在问起,就是想要他一个态度。

    见冯一博如此,他和景顺帝对视一眼,便轻轻点头。

    不等百官再次讨论,张松越就直接道:

    “关于倭女渡海务工之事,就讨论到这里,既然倭国想要提前偿还赔款,大魏也该给予一些便利。”

    这话就是盖棺定论,即使将来翻出来,内阁也是一片为国之心。

    至于什么风气之类的,冯一博今天没说,将来也不会再说。

    那这样的情况,自然不是内阁能“预料”到的了。

    侍班官员见此,立刻上前,宣布道:

    “进行朝会下一项……”

    冯一博见此,微微一笑。

    事到如今,不管之后倭女的事搞成什么样,也都与他再无牵连了。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

    奏折送上去之后,景顺帝和内阁都被倭国的操作给震惊到了。

    震惊之余,却各个沉默不语。

    即使再不耻倭国的作为,也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

    甚至,沉默过后,还有阁臣为将来找好了借口。

    这倒是和冯一博所想的相差无几。

    无非,是将此归为倭国风俗。

    其余阁臣虽觉得不妥,也忧心这样做会不会败坏了大魏的风气。

    但在提前还款的诱惑下,又没谁能拒绝得了。

    这时内阁其他人,就开始纷纷为此寻找开脱的理由。

    不论异国风俗,还是是让更多大魏女子免于风尘之苦的论调。

    景顺帝和张松越都迟迟没有点头。

    无他,还是那句话。

    大魏到底是天朝上国。

    虽然想要钱,但也一样想要脸!

    最后还是张松越定下了调子:

    冯渊奏疏上所言,大多都是个人猜想。

    大魏一向宽以人,倭国也承认大魏藩属的地位。

    如今又已经签订议和条款,彼此重修旧好。

    所以,不能因为个人猜想而影响两国邦交。

    至于那些倭国女子的境遇,这些端方老臣也都只能和冯一博一样。

    轻叹一声,就算放下。

    说来说去,无论是冯一博,还是内阁。

    大魏的子民还关心不过来。

    在这件事上,最多担忧一下大魏的风气会不会被影响。

    哪有闲情逸致,关心什么倭女的死活?

    倭女的事情,算是定了下来。

    下朝之后,冯一博就准备去见忠顺亲王。

    此前,他答应贾琏要见北静郡王。

    但在那之前,他必须先见见忠顺亲王。

    这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忠顺亲王手中掌握着龙鳞卫,一定在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即使自己府里没有他的人,北静郡王身边也一定有。

    比如……冯紫英。

    现在眼看要到年底,条款的事暂时也没人再提。

    也是时候稳一稳开国一脉和新贵两边了。

    冯一博正往出走,后面就有人喊住他。

    “一博留步!”

    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刘正。

    冯一博停住脚步,回身笑道:

    “浩然兄最近声势浩大,听闻都中纨绔都以你为首了。”

    刘正和杨明新最近形影不离,听到冯一博的话,刘正还在苦笑,杨明新就接口道:

    “一博你那物理什么时候才有后续?我最近满脑子都是那些实验,已经食不知味了!”

    自从上次看到那本《物理》初级教材,杨明新就着魔了一样。

    此时一见冯一博,他就追问起《物理》的事。

    “我已经遍寻墨家经典,却不及你写的专精详尽,你平时没事就别耽搁,赶快将这门学问发扬光大才是!”

    那次之后,为了研究“知行合一”,三人又聚在一起多次、

    每一次杨明新必然问起《物理》问题。

    冯一博见他有兴趣,就将编纂的下册借给他看了。

    没想到,杨明新看完之后就更来劲儿了。

    “新民兄这是在为难我啊!”

    冯一博见此一脸的无奈,又苦笑着道:

    “你读了两册,应该知道《物理》是一门耗时费力的学问,仅凭我闲余时间,哪有这么快弄出新的?”

    】

    其实不是他没时间,实在是只记得这些。

    比如力学方面,经典力学三大定律及公式他都已经搞了出来。

    涉及热和电的公式,他倒是记得一些。

    可现在写出来又为时尚早。

    再往下,真不是他这个文科生能弄出来的了。

    见杨明新一脸的失望,冯一博忙转移话题,问道:

    “浩然兄,可是有事找我?”

    三人近半个月没聚,刘正就在都中闹出好大动静。

    此时喊住他,估计是要汇报一下成果。

    “倒也没别的事,就是想问问,咱们什么时候再聚一下。”

    刘正洒然一笑,又道:

    “我最近一直按咱们说的去做,对于‘知行合一’果然有了些新的想法,有时间还要和你交流一下。”

    虽然刚刚被冯一博打趣为“纨绔之首”,但刘正最近却正春风得意。

    他通过推广“知行合一”,在学子间获得了很大的声望。

    虽然不都是正面的,但按照此前冯一博的说法。

    这叫“黑红也是红”。

    而想到最近都中的风风雨雨,都和刘正有些关系,冯一博便提醒道:

    “知行合一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出真知,你现在已经算是走出第一步,但千万别忘了正心诚意,不要被人带偏了方向。”

    一开始,就是冯一博让刘正搞得极端一点,

    以此博取眼球,以期更多的人能关注到。

    但联想到都中近况,冯一博又不免有些担忧起来。

    人一旦“红”了,很容易迷失自我。

    虽然刘正是个谦谦君子,但毕竟没经过这样的洗礼。

    万一承受不住,冯一博得想办法尽快终止才行。

    好在,刘正闻言失笑道:

    “这一点我倒是知道轻重,可就像你刚刚说的那样,现在只有少数学子愿意践行‘知行合一’,其余都是跟着起哄的纨绔子弟。”

    言外之意,他能把握自己,但把握不住下面的人

    冯一博闻言,却心中微微一松。

    他只管刘正的心正不正,至于那些纨绔……

    不过是用来推广的工具人罢了。

    想到此,他笑了笑,无所谓的道:

    “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只要讲君子之道,不是就君子吗?”

    子曾经曰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常言也道:“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后面这话是清代学者所说,但其实也算是儒家对于君子总结。

    说白了,圣人也好,儒家的学者也罢。

    在古代对于君子的要求,其实都是论心的。

    可冯一博说的却截然相反,他话里的意思显然是“论迹不论心”。

    不过,他显然不是第一次这么说了。

    刘正也早就接受这样的说法,闻言笑着点点头,还认可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说有了新的体会。”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