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苟在大明我被老朱偷听心声 > 第0522章 陷入魔怔的少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明科技院在应天乃至整个大明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成立两年来,大明科技院下设的大明实业集团简直就是一个赚钱机器。

    大明科技院的教师和大明实业集团的掌柜、伙计,收入极高。

    普通人家的子弟来当学员,都有生活费作为补贴。

    大明科技院的学员毕业后就可以进入大明实业集团工作,再拿令人羡慕的薪水。

    逐渐有一些在京中求学的士子进入大明科技院。

    更多的有一技之长的学徒纷纷来到大明科技院。

    人多之后,大明科技院进行了认真的挑选。

    想进大明科技院,还得经过几关考试和测试!

    测试的东西,主要看技能。

    至于文化方面,只要能认字、会写字就成,文人士子们引以为傲的诗词歌赋、锦绣文章统统不考。

    拿毛笔的,不如会打算盘的。

    会吟诗的,不如会背算法口决的。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热议的现象。

    大明科技院已经成为了中下阶层子弟们最向往的地方。

    一旦进了大明科技院,就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

    因为陛下和吴王死在了西域,二皇孙朱允?傻腔??郏?庸僭钡桨傩斩几械剑?竺骺萍荚旱幕曰褪贝?薪?崾?

    果然,新皇对大明科技院下手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大明科技院竟然选择了与新皇对抗、与朝廷军队对峙!

    大家以为失败的一定是大明科技院。

    谁料到,妥协的居然是新皇朱允?桑

    朱允?上虼竺骺萍荚焊髦质竞茫

    配合大明科技院,进行科举制度改革,引诱文臣们进入大明科技院的赌局,几乎输光了所有。

    朱允?稍俅沃厣辏?魏稳瞬坏梅腊?竺骺萍荚旱囊磺惺挛瘢〔坏么虼竺骺萍荚旱闹饕猓

    这还不算,还把稳赚、最赚的印刷《梦溪笔谈》交给了大明科技院!

    如今又让户部与大明科技院合作,向北方和中原地区推广高产作物——甘薯。

    大明科技院最赚钱的要数大明盐业、大明报业,最不起眼的要算是大明种业。

    如今,大明种业又要吃香了!

    大明科技院不仅没有垮,反而更强了!

    因为大明科技院得到了两代皇帝的强力支持,不少有学识的落第举子也想尽办法进入大明科技院!

    到大明科技院当学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对大明科技院最向往的是匠户子弟。

    大明科技院成为了所有匠户子弟的神圣殿堂!

    最先进入的一批学员也成为最幸运的一批!

    只要是通过院里考核的,特别是得到院长陶成道认可的人,都可以从匠籍改为民籍。

    明代以业著籍,凡户三等:民籍、军籍、匠籍。

    特别是匠籍,分为民匠和军匠,匠役十分繁重,并且受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匠人的生活十分清苦。

    只要进入大明科技院,表现好,可以从匠籍改为民籍!

    改为民籍之后,就可以从事多种行业,自由度就大了许多。

    ……

    应天秦淮河边,山阴村。

    “守正,快过来,拉一会儿风箱。”一个中年汉子喊道。

    没人吭声。

    中年汉子跑到茅屋里一看,有些生气,他的瘸腿儿子王守正看着茶壶发呆。

    “水开了,水开了,知道不?”

    一个中年妇女走过来,正要拿开茶壶,却被王守正的喝止了:“娘,别动!”

    炉子上的茶壶突突突地冒着白气,壶盖子也随之一动一动。

    中年汉子叫王采银,本来是民籍,其土地被宫中一位太监所强占,只得到少许银两补偿。

    哪知道朝廷下令,一律不得用银两交易,凡用银两交易的,不是充军就是流放。

    王采银觉得被坑了,找到太监说理,结果被人打了一顿。

    王采银的儿子王守正上私塾期间,因为淘气上树掏鸟窝,摔断了腿。

    因为穷请不来好郎中,接骨接歪了,于是就成了瘸子。

    从此,王守正沉默寡言,再也不上私塾了。

    王采银没有办法之下,才到朝廷在应天的一家造船厂作工,最后由民籍转为了匠籍。

    儿子是这副模样,转为匠籍,虽然说活儿重,但也不至于饿死。

    只是,儿子读书当官,是根本没指望了。

    “守正,你是不是又魔怔了?”王采银大吼道。

    “别吼他!”王采银的浑家林氏说道:“你的风箱拉起来省劲,不都是守正想出来的办法?”

    王采银无奈了,真是后悔给儿子买《明报》了。

    虽说《明报》每一份都不贵,但是累计下来,也得花不少钱。

    “爹,我要给家里挣钱!”

    王守正转过头来,稚气未脱的脸上显出一份坚定。

    “守正,你好好把咱的铁匠活干好,攒够钱,将来把村东头耿家闺女娶了,虽说是脸上有麻子点,但不耽误生娃。”

    王采银道:“守正,今年你也十六岁了,只要咱好好干活,别想得太大了,将来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娘,”王守正没有接王采银的话茬:“咱还有没有钱了,我想买几张宣纸、一锭墨。”

    王采银道:“守正,买纸买墨干啥?你早就不上学了。还有那毛笔,我看也卖了算了。”

    林氏叹了一声:“就给守正留个念想吧,这笔都快秃了,想卖也没人要。”

    “娘,我觉得我能赚最少30两金!”王守正说:“要不,我不要纸了,到私塾里借点墨。”

    王采银有些生气:“守正,你是咋了,有病了还是咋的?三十两黄金?你最少赚三十两黄金?”

    “我就没见过金子长啥样!你还三十两呢。你爹我连三两都赚不到!”

    王守正扬了扬手中的《明报》:“爹,真的呢,这报纸上都登出来了,谁要是说出来茶壶煮水、气冲壶盖的道理,就能得奖。”

    王采银疑惑了,果真是《明报》说的?

    他也知道《明报》,这是先皇和吴王办的报纸。

    要是《明报》说的,大抵假不了。

    王守正念起了消息,说是有特等奖一名,奖金为五十两黄金;一等奖十名,奖金为三十两黄金;三等奖二十名,奖金为二十两黄金。

    “守正啊,人数是不是太少了,总共才三十一人能得奖,你算算咱大明总共有多少人?”

    “还有,那些当官的是不是也要参加?有当官的参加,这些金子肯定让当官的给分完了。怎么着也轮不到我们!”

    “守正啊,咱就别想这美事了。那不是咱们家该想的东西。”

    林氏眼泪汪汪的端来了一碗野菜糊糊:“我儿啊,你是不是饿晕了?这是?午饭,我放了不少粮呢。”

    王守正推开了大黑碗:“娘,您就给我找点墨,不要纸了,我就在这明报上写字。《明报》一定不是爹想的那样,一定不是光给当官的分钱。”

    王采银重重地摇了摇头,颓然坐下,儿子太小,不知道人心凉寒、世道艰难!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