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 第四五二章 种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皇帝的生活也没什么新鲜的,他不是给自己找事,啥啥都管的。只掌握着大方向,开着华夏帝国这一条航行了几千年的船稳定航行,并且一边航行,一边掀起船底的一块块板子,换成铁的、钢的。

    每天只吃喝玩乐,游荡后宫,写写画画造奇观,一样不差,比赵佶昏多了。

    不过却也没有真的空闲,偶尔的还是会理政的,毕竟那么多的事,总有内阁不能做主,要他批示。

    其实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国家的框架已经搭好了,国策也定好了。

    于百业,就是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工作效率、粮食产量等等。于教育,是按照他的意思,重新编攒教科书,剔除了儒家糟粕,改了忠君思想。毕竟他自己都不在乎皇位,更不需要谁忠君。要的是爱国爱家爱民,要的是全民的血勇。

    所以最后实行的是五岁上村学,连带着武学基础,识字、明理一直上到十一岁。而后升入县学读三年,通识百家。十四岁毕业后,升入府学再读三年,开始分科专攻。十七岁府学结业,这才开始科举。科举向上是考国学,入读太学、国子监、太医院以及军方的讲武堂。读三年后,再次考试,这一次才是真的取士。选取成绩优异者,充入官方的各个机构。

    其余的人,当然可以再考,但在那之前,他们也是要工作的,不管是否继续考试,他们都要发到下边的村学去教书。讲武堂的学子有两条路。一是去当兵,二是去村学教习武道。

    而太医院的那些学子,则是没有再次科举的必要。全看那些老医师如何安排,按照他们的想法教育。而后分到下边县里,做基层的医疗服务。如此多的人,一点点的积累下来,几十年之后也能有一个成熟的医疗制度了。

    如此形成一个循环,生生不息的教育人才。当然会有饱和的那一天,但是到了那个时候,社会得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便没有安排,也饿不死人。

    想要实行义务教育,现在的社会财富还是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么多的老师,所以还是要慢慢推行。现在是他拨出了一笔款项,用于对入学读书的女孩子给一些补贴,减免一部分家庭负担,争取让女孩子能够读六年。

    这是社会风气在那的,他不怕男孩子不读书,因为以前读书的学费就不便宜,穷苦人家还是砸锅卖铁的供家中男丁读书。而即便他现在放开了女人的上升通道,但是千年以来的习惯思维并不是那么好改的。对男丁是砸锅卖铁,对女娃那就是能不花就不花了

    解放妇女,提高女性地位,这事儿就只能靠那些有钱人家的小姐了。他们有钱,都能供的起。等到以后那些小姐们毕业了,有的当了官,有的下到地方教书做先生,那时候社会风气对女娃的态度也就好了。

    至于人口方面,他看过之前统计的户口,总算下来,确实已经过亿了。但肯定还是不准确的,这个数字是缴税的人口。但实际上,那么多苛捐杂税,被逼的没办法,跑到深山中当野人的大有人在,真正的人口还要比现在记录的高上许多。

    他不怕人多,就怕人不多。毕竟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以他现在的军事实力,只要够的着就能打。但是打下了大大的疆土,没有人开发又有什么用。现在人头税什么的,他可是全都废了,老百姓除了种地的,基本上都不交税。如此那些百姓们,肯定还是要造人的。

    为了尽可能的安全,尽可能的保证婴儿存活率,他还是定下了十七岁生孩子的法律。那个时候正好是府学毕业,结婚生子正好。

    其实就是围绕着创新培养人才,由数不清的人才深入到各行各业,开始深度改变整个的社会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逐渐提高。而吃饱喝足之后,一群没事儿干的人就会开始搞文化,由此开始新一轮的精神文明革新。

    他这一次没有过多的去指导科学研究,以前他在王家庄的时候,是要赚钱,要积蓄力量,所以弄一些超时代的造物。现在已经得了天下,先前也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堪用的工匠,他也就不再继续跟着。只是下了最高指示,不断的创新研究新事物。

    主要也是现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以后还将会是冷兵器时代,民族安全有保障,他没必要拔苗助长。所以他只鼓励工匠,提高工匠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而且他之前已经算是启蒙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过去,肯定也灿烂无比的科技果实。

    外面的环境也还安逸,西夏没了,尽管王言收缩了防线,没有真的与回鹘接壤,他们也不敢肆无忌惮的占领那大片的土地。而且他们也同华夏的边区互市,购买东西,更加的不敢得罪。蒙古那边,铁木真还没有出世,而且蒙古也同华夏做生意,他们正在往羊吃人的路上走,并一去不回。

    吐蕃那里也没比蒙古号多少高在上的皇权拉进民间,打碎百姓对于皇权至高的印象。毕竟不管皇权如何高,百姓吃不上饭都要造反的,近不近距离的也无所谓。

    而且虽然锦衣卫监察天下,特务密布,但是总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上层权力的一个小疏忽,到了下边,那就是破家的灾难。他没事就在洛阳城内外熘达,也是给了一些人当面告御状的途径,对于下边的官员也是个威慑。

    也是这样,他在洛阳城混的非常不错,在之前登基大典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见过他,之后他又总熘达,久而久之,现在洛阳城的百姓基本都认识他,都知道他是华夏皇帝。他也温和好相处,跟百姓多多交谈,亲自督促解决了一些问题,百姓们也就不怕他了。但他的威势并没有受到削弱,毕竟距离他狠手改革才过去三年多,虽然不算是杀的血流成河,但是干活的人可在那呢。

    城外干活挨鞭子的就是了,都是原本洛阳有号的大户。现在都被收拾的不成人样,老惨了。

    回来的点不错,他才走了没一会儿,正好赶上的降国旗。满意的看着羽林卫士一板一眼的摘下国旗,收队回宫,他这才继续熘达着离开。升国旗的时候才叫壮观呢,每天早上都是一大堆人,一点不比千年后的差,都是自发的和着音乐合唱。已经三年了,经过大力宣传,现在国旗、国歌的概念,村里得了癔症的二傻子都知道。

    才进了朱雀门,迎面就看到王福生着急忙慌的小跑着迎过来:“陛下,陛下,大喜事,大喜事啊。”

    本来操劳了半辈子,王言是打算让王福生退休享福的,但是王福生说伺候习惯了,呆不住。这么多年,也算得了信任,所以安排他做了内侍省的大监,从三品的官职,皇宫里的事都管,就是原本杨戬的职位,皇宫的总管,皇帝的管家。本来任此职的都是太监,老管家没净身就能任这个职位,随意进出宫禁,也算是显其荣宠。

    “什么大喜事啊,如此匆忙。”王言脚步不停,继续往宫里晃悠着。

    “陛下,咱们当年派出海的船队回来了,四日前在登州靠的岸。”

    闻听此言,王言顿住了脚步,转头看着老管家:“是第几批?”

    “第二批和第四批一起回来的,都是往东行的船队。信上说是在那边碰上了,正好第四批去的刚到,他们要走,这不是巧了嘛。两队人就又停了一段时间装货,这才一起回来的。先前交代的寻找高产量的种子,他们也都带了回来,说是生在地下,成熟了之后是串起来的一堆,亩产十石之多啊。陛下,是否召他们进京?”

    看着激动的老管家,王言摇头一笑,摆了摆手:“不急,先找快地方,让他们从里到外的好好洗一洗,而后修养修养,从太医院调一批大夫过去,给他们检查检查身体,另外再看看有没有疫病。他们带回来的东西,也注意一下,都好好收拾收拾。等下个月,待他们养好了,再让他们随着货物一起来京。”

    王福生点了点头,没再多说,陪着王言一路闲话到宫里,这才告辞离开去写公文,将王言的指示发出去。

    吃过了晚饭,王言在新修建的高楼顶上乘风纳凉,想着老管家之前说的船队归来的消息。

    这无疑是个好事,是个大好事。

    他的任务是让人吃饱饭,吃好饭。以现在亩产三四石,也就是三四百斤的水平来说,怎么都是做不到的。毕竟就是现在这时候,他占了最大片的土地,一年产出的粮食都不够吃,还要从海外往回运。所以理所当然的,直接派人出海远航,去其他大陆寻找高产量的粮食以及其他的各种本地没有的种子,就是重中之中。老管家说的那个生在地下,成熟后串起来一堆的,当然就是地瓜、土豆。

    地瓜、土豆的原产地,都是在美洲大陆,出海是必须的。早在他搭上了赵佶,快速发展之时,就已经在准备造船出海适宜。一开始队伍小,船也差。到后来,海量的人力物力砸下去,船是越修越好,派出去的队伍也越来越多。就是这几年他当皇帝了,造船出海的事都没停。有往东的,有往北的,有往南的

    这个时代,他也不知道出海遇到的会是什么,有多少人能活着,又有多少人发现了新大陆还愿意回来,所以他能做的也就是不断的往外派。到如今,已经派了九批船队出海。

    如今回来的第二批,应该是在政和八年,也就是西历1118年,现在是华夏三年,西历1126年,整整八年时间。麦哲伦绕地球一圈才三年,现在他的手下用时八年。

    当然不能那么算,他们的任务是出去找种子,是了解各地环境,他们要详细记录,要多方面收集各种东西,还有中间的走错路等等等等,能活着回来不错了。

    现在有了亩产高的粮食,接下来就是大规模的推广造福天下了。

    虽然早都受够了吹捧,但是又有谁不喜欢呢……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