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帝国终末:我率领北洋舰队造反 > 第216章 沙皇的苦恼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尼古拉二世现在感到很苦恼。

    其一是因为帝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大有将手伸到欧洲的态势。

    自己的这个好妹夫虽然在联姻婚约定下之后,便没有表现出对沙俄的强烈攻击性,并且开放了许多官方的贸易项目。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帝国公约西扩,一共三条路可选:西伯利亚,中亚各国和天竺。

    中亚有一个帝国坟场阿富汗拦着,秦牧一直小心对付,避免引发军事冲突被拖入治安战。

    天竺方向要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后勤部队绝对要骂娘的,这一点也不太现实。

    看来看去,大片高原和平原,还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大动脉的西伯利亚正好合适。

    而沙俄在世界大战中又属于被动挨打的那个,秦牧早晚会拿他开刀。

    这个原因倒还是其次。

    让他苦恼不已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十一月初,沙俄军队应英法的呼吁,为减轻西线战场的压力,在维尔纽斯地区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攻势。

    然而短短几天,沙俄军队就被严阵以待的德奥联军一脚踢了回来,并付出了五倍于德奥联军的伤亡。

    攻击惨败之后,沙俄第八集团军中的一个步兵军军长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向沙俄最高司令部呈递了他的作战计划。

    即从加里西亚向这一线的奥匈军队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

    这个攻击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轻部分英法联军在西线战场上的压力,并尽可能地尝试在这次是攻势中彻底将奥匈帝国击败。

    这计划很大胆,由他一个军长提出来多少是有点越俎代庖了。

    但尼古拉二世对这计划却很欣赏。

    即使沙俄军队总司令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一向奉行抵御性战略,就连尼古拉二世的叔叔尼古拉耶维奇大公都不看好这一计划,布鲁西洛夫还是得到了沙皇的批准,得以将这项作战计划付诸实践。

    沙俄集结了西南方面军下辖的四个集团军,近六十万人,拥有各类火炮近两千门以及三百辆坦克,由提出计划的布鲁西洛夫担任战役指挥。

    布鲁西洛夫下令第八集团军在二十一公里宽正面战线上实施主攻,其他各集团军分别选择数个突破地段采取行动,在长达四百五十公里宽的战线上多点突破,以便使敌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无法向主攻方向输送兵力。

    这场战役准备极为周密、隐蔽,所有人都对布鲁西洛夫抱有极大的期望。

    沙俄军队于十一月四日正式发动大规模攻势。

    在吸取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经验教训之后,布鲁西洛夫没有采取惯常的全日持久性炮轰,而是以短促却精确的火炮弹幕针对着整条奥匈防线。

    因为前者虽然破坏性更大,但却往往能给予守方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整备并暂时撤出前方的堑壕。

    而且还会将战场破坏得令攻方寸步难移。

    奥匈军队本来战斗力就不强,面对这种针对性的战术就变得更加脆弱。

    这条防线就像一根即将断裂的绳子,沙俄军队轻轻一碰,就断了。

    沙俄初段的进击也随着奥匈防线的崩坏而完胜,使布鲁西洛夫指挥下的四分之三的军队能够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

    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可归功于布鲁西洛夫独创的突击部队。

    这种以精锐士兵配以大量自动武器,在炮火的掩护下精准地对奥匈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取得了大量的战果。

    布鲁西洛夫的战术使得沙俄军队的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它们实施激烈突破。

    第一阶段的进攻,沙俄足足俘获了超过二十万人的奥匈军队的俘虏,缴获无数。

    但是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攻击过于顺利的布鲁西洛夫的军队由于战线被极度扩张,已经失去了局部的兵力优势。

    此时他要做的就是等,等沙俄军队总司令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发动进攻。

    只要埃弗特发动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然而布鲁西洛夫最终还是失望了,埃弗特已然秉承着他的抵御性战略,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纯粹地拖延时间。

    这给了德军和意军两支援军集结的宝贵时间。

    十一月八日,布鲁西洛夫总算是说服埃弗特向着面前的德奥联军阵地发动攻击。

    然而为时已晚,集结完毕的德军援军连同部分装甲部队轻而易举地将埃弗特行进攻挫败,随后与意军援军会师在加利西亚地区,准备反攻布鲁西洛夫。

    此时的沙俄防线兵力密度由于过度扩张而急剧减小,根本不可能挡住拥有装甲部队的德意联军的反击。

    即使布鲁西洛夫得到了来自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部分援军,但这仍然不够。

    十一月十二日,德军装甲部队率先发动反击,同时数十架轰炸机在空中提供了火力支援。

    沙俄防线被迅速洞穿,布鲁西洛夫急忙下令收缩防御,有序后撤。

    意大利军队紧随德军之后,不断地俘虏着被击溃脱队的俘虏,并与德军打败了布鲁西洛夫的几次反攻尝试。

    十一月十九日,沙俄军队被赶回来战役原点,布鲁西洛夫突破至此草草结束。

    这场战役本来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战果,即使是一举打垮奥匈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由于上司的极度愚蠢的错误决策,致使战机贻误,军队伤亡惨重。

    此战,俄军伤亡约五十万,奥匈军队伤亡近六十万,其中半数被俘,就连德军也损失了十五万人。

    虽然很难得地在伤亡数字上好看了一些,但是这场战役的损失并不止伤亡数字。

    布鲁西洛夫突破中,沙俄军队几乎用处了所有的支援力量,但仍然败在了同盟国军队手中。

    这相当于标志着沙俄未来反攻的希望更加渺茫。

    并且,这场战役的失败使得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渐踊跃起来,并且无论如何也很难以压制。

    在这么搞下去,恐怕沙俄很快就会成为第二个西班牙。

    这正是尼古拉二世苦恼的主要原因所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