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唐:我的父亲是李靖 > 第131章 黄河决堤!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终,在一片骂声中,李德奖被赶出了红薯田,李世民亲自用手扒开泥土,三大块红薯被刨了出来,围观的众人齐齐吸了一口凉气。

    三块红薯,每一块都超过一斤,这还了得,一株就产了五斤红薯,这一亩地种了两千株,岂不是就有六千斤。

    这些人再也绷不住了,疯一般的涌进红薯田了,蹲在地上就开始扒,威风凛凛的紫袍沾满泥土。

    趁着混乱李德奖带着李承乾、李恪和李泰偷了七八块红薯,拎着一把铁锹跑到一处洼地里,李德奖挖坑,李承乾他们去捡柴火。

    坑挖好了,柴火也捡来了,看这整齐的树枝应该是庄户家里野生的柴火,不是野外家养的。

    先铺一层点火的软草,一层红薯,一层柴火,野生的柴火很干,一点就点着,半个小时后,红薯的香味飘散开来。

    李德奖把烤熟的红薯扒了出来,李泰看着黑漆漆的红薯问道:“奖哥儿,这么黑能吃吗?”

    “当然能吃,又没让你吃皮!”

    稍微晾了晾,李德奖拿起一块,撕去上面黑黑的一层皮,金黄色的红薯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李德奖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小口,紧紧闭上了眼睛,一行清泪从眼角流下。小时候,妈妈做饭的时候,总会往灶头里扔两块红薯,每次吃饭前他都会啃一块红薯,烤红薯的滋味,他一辈子忘不了。

    李承乾有样学样,撕开外皮,咬下一小口红薯瓤,香甜软糯,他迫不及待地又咬了一大口,哈赤了几下,又吐回了手里。

    煞笔,刚烤出来没多大会的红薯,就敢一口吞一半?就在几人小口小口品尝红薯美味的时候,忽然传来了李世民的怒喝声。

    “不孝的东西,放开那块红薯,让朕来!”

    李承乾三两口把剩下的红薯吞了肚子里,即便被烫的翻白眼也不吐出来。李德奖还没睁开眼睛,后脑勺就挨了一巴掌,手里的红薯也没了踪影。

    他睁开眼睛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贞观大佬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在恶狠狠地盯着他们。

    李德奖和李承乾他们跑了之后,文武百官冲进红薯田,一亩地很快就被挖的一干二净,他们甚至把大些的土坷垃都捏碎了,生怕漏下一两块红薯。

    在确定全部都收干净以后,六千多斤的产量让所有的人目瞪口呆,房玄龄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双目失焦,程咬金掐着腰仰天长啸,威名赫赫的李二郎抱着一块人头大的红薯哭的像月子里的娃。

    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就是人口,有着这种高产的红薯,大唐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到那时周边的国家谁还敢撸大唐的胡须。

    众人哭完了,嚎完了,也激动完了,扭头一看,李德奖和太子他们了,立刻有狗腿子禀告他们的动向,于是皇帝带着百官就过来了。

    “一个个都是败家子,不知道饿死爹娘,不食种粮的道理?书都读到狗肚子去了?”骂完了还不解气,一人又踹了一脚。

    李德奖从地上捡起一块红薯,献宝似的双手献给李世民:“陛下,可好吃了,您也尝尝。”

    李世民咬了一小口,顿时眼睛一亮,唉呀妈呀,真香!

    红薯只烤了八块,只给在场的公爵一人分了一小口,侯爵、伯爵之流根本没份,长孙无忌闭着眼睛仔细品味,品味之后忍不住赞叹:“香甜软糯,回味无穷,微臣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粮食。”

    魏征同样赞叹:“产量高,味道又好,有了这门好粮食,大唐兴盛指日可待呀!”

    “陛下,红薯晾晒几天后,就得进窖储存,我看红薯就放在我这里吧!”李德奖说道。

    “放你这?”李世民嗤笑道:“那还不得被你全吃了?朕要把红薯全带回宫。”

    李德奖面色一僵,我吃我家红薯,还犯罪了?但是为了红薯能够顺利保存到明年,他说道:“陛下,红薯想要保存到明年,光是放在地窖里是不行的,还得采用一些特殊的办法。”

    李世民思索了片刻道:“好吧,小子我可警告你,敢偷吃红薯,仔细你的皮,今天朕高兴,给你个表现的机会,中午就在你这吃了。”

    李德奖还能说什么,赶紧吩咐工厂食堂造饭,工厂的女工全过来帮忙,食堂大师傅的铲子都冒烟了,才勉勉强强把所有的饭菜做好。

    从皇帝到小兵的饭菜都一样,十个人一桌,每桌一大盆红烧肉乱炖,李世民吃的香甜,不住的夸赞食堂大厨比御厨的手艺都好。

    吓得李德奖连忙把所有的大厨都给藏了起来,培养一个厨师不容易,万一被打劫走了,明天食堂就得歇菜。

    就在众人大快朵颐的时候,一匹快马在禁卫的引导下冲进工厂,所有的筷子都放下了,因为送信的士兵头盔上插了三根红色鸡毛,八百里加急,鸿翎急报!

    送信士兵浑身都是干涸的泥浆,神情疲惫至极,他单膝跪地后,从怀中掏出完好无损的急报,用尽浑身最后的力气说道:“禀告陛下,昨天卯时黄河在河阴决堤,河阴、原武、荥阳三县已成泽国,请朝廷速速救援。”

    黄河一年四季都有汛期,分别称为桃讯、伏讯、秋汛和凌汛,其中八九月份的秋汛最为危险,历朝历代的黄河决堤,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原本喜气洋洋的工厂食堂,顿时变的针落可闻。李世民一把夺过送信士兵手中的鸿翎急报立即撕开,顾不得检验急报上的火漆是否完整。

    房玄龄他们齐齐凑上前,扫完了郑州刺史郑昌的急报之后,房玄龄立刻建议:“陛下,兹事体大,应立刻派遣朝中重臣前往郑州。”

    郑经哭嚎着请求李世民派他前去郑州,以拯救家乡的父老乡亲。李世民的脸阴晴不定:“灾一定要救,但事也要查,上一年朝廷刚拨付郑州十万贯用于修缮堤坝,这一场大雨就垮了?”

    “摆驾,回宫!”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