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唐:我的父亲是李靖 > 第139章 (重做)仁义的九出十三归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大唐的府兵是没有军饷的,军队的军纪主要在于对长官和律令的服从,并不包括对百姓的亲和。

    李德奖根据大唐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大唐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为了让这些府兵收敛一点。

    他心里知道,其实给府兵发银子,远比画大饼更能调动他们的激情,但是发军饷这事必须得皇帝首肯,自己不能私自做主,太子都不行。

    后世的沈万三只是想代皇帝犒劳三军,就被朱元璋砍了脑袋,李德奖可不想触这个霉头。

    相对于府兵,李德奖更担心的瘟疫,洪水过后,大量牲畜尸体会滋生蝇虫,细菌病毒会迅速传播,痢疾、肠炎、流感、外伤、高烧都是要命的祖宗。

    所以李德奖制定了严厉的卫生条例,让那些府兵去执行。

    折冲都尉走后,李德奖铺开一张宣纸,开始给皇帝写奏折,他十分不习惯在小小的本章上写字,原因无他,这一年来,他已经学会写大部分字,但字体有点丑,写的字有点大,小小的本章根本装不下。

    先是问候了一下皇帝皇后的身体,然后报一下平安,勿需挂念,再把这两天的工作进度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汇报一下,河南没粮食了,申请点银钱给百姓买粮,再给抗洪救灾的士兵发点辛苦费,聊完了正事,再附上一首情诗,求皇帝转交给襄城。

    给皇帝写完奏折,又给陆桥一写了一封信,让谢英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到长安。

    写完奏折和书信,李德奖对老默和谢英吩咐道:“这里的人不值得信任,一些东西得咱们自己调查,咱们总共一千一百人,一个县去一百人,剩下的两百人,去河阴县,暗中调查一下黄河堤坝是不是真的偷工减料,我和太子另有计划。”

    谢英立即反对:“小公爷,末将的职责是保护太子,救灾不在末将的职责之内。”

    “百姓要是都没了,太子还有什么用?还是个将军,什么轻重缓急都分不清,别逼逼赖赖,小心本帅请上狗头铡,铡了你的人头!”

    谢英愣了,不知道用什么话反驳,良久之后,只能抱拳领命。

    都督府的管家拿着一封书信走了进来:“小公爷,郑州刺史郑安写给您的信。”

    李德奖撕开信封,扫了一眼信上的内容,把信递给李承乾说道:“殿下,郑安请我们去管城。”

    李承乾看着书信道:“管城是郑州的府治,咱们坐镇管城或许对救灾有利,咱们去管城会一会郑安?”

    “郑安?他只是个小人物,会一会他没什么意思,咱们先去巩县,再去荥阳,直接去郑家的老巢多好,咱们玩就玩一把大的,怎么样?”

    “好,人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咱们就去荥阳想想办法干他一炮!”李承乾说了一句李德奖的经典语录。

    “好,换上衣服,出发巩县!”

    ......

    侯君集依旧昏睡不醒,听说肝疼的厉害,和侯夫人告别之后,李德奖、李承乾、窦嫣和老默离开了洛阳。

    一路上换马不换人,踏着泥水,强行狂奔,终于在下午四点抵达了巩县县城外,看到县城外密密麻麻的草棚,李德奖阴沉的脸色才好转一些。

    路上的场景太凄惨了,牲畜、人的是尸体漂浮在水上,无家可归的百姓只能在地势稍高的泥水里,辗转哀泣。

    洛阳的府兵已经开始伐木制船,营救被围困的百姓,只是没有见到巩县县衙的人。

    灾民安置点正在施粥,百姓们捧着破碗乱盆排队,熬煮米粥的大锅旁边,一位身材佝偻,两鬓斑白,衣服上全是泥点子的官员对衙役大声说着,给百姓的粥一定要满满的。

    李德奖走向前去,看到锅里稠糊糊的粥,满意地点了点头,符合插筷子不倒的标准。

    那个官员看到李德奖小心问道:“可是赈灾大使李县伯?”

    “你认识我?”李德奖问道。

    官员擦了擦手行礼道:“郑刺史说这几日县伯就会到达郑州救灾,县伯虽然满身泥浆,但贵气不可当,下官才有此一问。”

    李德奖问道:“县尊高姓大名?”

    “在县伯面前当不得县尊二字,您唤我严彬就好,县伯,太子殿下可曾前来,容下官拜见。”严彬谦虚无比,礼数更没得挑。

    “太子殿下留在了洛阳,没有来,等赈灾结束本官被带你们参见太子。”李德奖直接说太子没来,就算在信息极其发达的后世,高官子女的样子也不是寻常人能够知道的,更何况是信息极不发达的大唐。

    “别闲聊了,先带本官看看巩县的赈灾的情况。”

    严彬带着众人在安置区逛了起来,他介绍道:“李县伯,大水冲过来的那天晚上,下官就命令所有的衙役全都进如灾区,如今这里共收拢灾民八千余人。”

    “严县令,巩县有多少人口?”

    “回县伯的话,全县在册一千一百七十三户,人口五万有余,此次受灾的人数在三万左右,县伯放心,衙役们还在搜救灾民。”

    李德奖钻进一个草棚里,木头做的床板比地面高了十多公分,上面铺了一层软草,他摸了摸,不潮。

    他又问道:“百姓一天吃几顿饭?”

    “一天两顿,巳时一顿,申时中一顿,全是插筷子不倒的稠粥。”

    说话间,两个手拿纸笔的差人询问着排队打粥的灾民,还不时记录着什么,李德奖问道:“他们这是干什么?”

    严彬招了招手,两个差人跑过来,他把差人手里的账簿拿过来交给李德奖,账簿上面清晰地写着人名、家住哪里、家里几口人、有多少田地。

    “县伯,这是花名册,县衙统计这些是为了方便洪灾之后,为灾民发放口粮和种子,百姓们还得活下去不是。”

    李德奖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严县令干的不错,洪灾过后,本官会把你的功劳上奏陛下。”

    “功劳不敢说,下官只希望治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县伯,烦请挪步县城,容请下官请您吃顿便饭。”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