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在明朝赚大钱 > 第652章 继任者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陈长生回到安北卫衙署的时候,已是暮色昏沉的傍晚时分,下了一整天的秋雨还没有停。

    江南的秋雨细细密密的,就好像是一条条银色的蛛丝,颇有几分“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的凉爽。

    这场及时的秋雨消解了燥热的暑气,分明就是在预示着秋季的到来。

    若是在正常情况下,到了这个时辰康丰年、王大有、陆琦贤他们早就应该回家抱老婆去了,但今日却是一反常态,这三个副指挥全都没有走。

    “陈指挥,怎么样了?”虽然康丰年极力做出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但略显焦虑的神态还是溢于言表:“陈公公是怎么说的?”

    “已经定下来了。”陈长生笑呵呵的说道:“由我出任西路军参将,挂总兵官衔,具体的差事就是赞划军务,在淇国公帐下听用。”

    听了这句话,无论是康丰年还是王大有和陆琦贤,全都面露欣喜之色。康丰年显得尤其激动,用力的一拍大腿:“太好了,总算是成了,恭贺陈指挥高入要职,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陈指挥总算是熬成头了,镇守一方的封疆之职已是十拿九稳。”

    “以后陈指挥高升了,还得多多关照一下咱们这些老兄弟呀。”

    “别胡扯了,只不过是个头衔而已,这算哪门子封疆哦。”陈长生表现的非常谦虚。

    陈长生说的很对,从表面上看他确实没有高升,因为那个所谓的“总兵官”头衔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头衔而已,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兵,也不可能真的让他统领人马去打仗。

    按照大明王朝的制度,挂“总兵官”这个头衔的人多了去了,但真正名副其实的却没有几个,有一大半都是虚衔——挂尚书头衔的功臣就有许多,这并不代表就真的是朝廷重臣。

    就比如说孙成岩吧,他就挂了一个兵部侍郎的头衔,但那只不过是朝廷的恩赏,他总不可能真的去兵部任职吧。

    头衔是虚的,很多在外征战的将官都会挂这样那样的头衔,无非就是高配的虚职而已,除了是一个荣誉称号之类的东西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连最基本的俸禄都没有呢。

    大明王朝的官、职、衔、爵是分开的,不可混为一谈。

    西路军参将才是陈长生真正的职务,但这个职务本身就是“无定级”“无定员”,纯粹就是一个临时性的任命,高级一点的参将可以是从三品,低级的则干脆就是个五品,而且没有具体的人员编制,要是没有具体任务的情况下,就是给功臣子弟和外戚勋贵刷履历用的。

    真正要紧的是,是那个“赞画军务”的差遣。

    有了具体的差遣,这样官职才有意义,虽然依旧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却可以参与军机提出建议,基本上就相当于是军中的参谋那个级别了。

    而且是“在淇国公帐下听用”,又有点秘书的职能。

    这样的职务肯定不能调动军队,但却的升迁的重要“跳板”:按照朝廷约定俗成的惯例,安北卫原本就是军队的建制之内,就算是从来都没有统兵打仗的经验,陈长生这个指挥使也是实打实的武将而不是文官。

    所谓的“赞画军务”其实就是完善一下个人履历的意思,丰富一下个人的军事经验,然后就可以成为镇守一方的军中大员了。

    通过安北卫往上升迁,以前的孙成岩就是走的这条路子。

    虽然朝廷还没有明旨确认这个任命,但陈公公毕竟是安北卫的人,所以陈长生才会提前知道这个消息。

    “陈公公的意思呢……就是希望无论我在还是不在安北卫,咱们安北卫的局面一定要稳,千万不能有什么动荡或者变故……”

    “老陆、大有,老康,你们都是怎么升上来的,自己心中有数吧?”

    “明白,明白,我们全都明白,还不是陈指挥提拔重要的缘故嘛,要不然哪里轮得到我们做副指挥?”

    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对了。

    在以前的孙成岩时代,连陈长生自己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就算是曾经有个副指挥的头衔,但他的资历太浅,而且功勋不够,就算是孙成岩走了,按说这个指挥使的职位也轮不到陈长生。

    完全就是因为当时那几个老牌的副指挥争斗的太过于激烈,而且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导致了一个全体“团灭”的结局,反而便宜了排位非常靠后的陈长生。

    原本的那些“元老”已经在惨烈的内讧当中团灭了,陈长生才有机会上位。

    他上位之后,肯定要提拔自己信得过的嫡系心腹。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原本只能勉强算是中层的王大有、陆琦贤和康丰年才被提拔了上来。

    “上一次孙成岩孙指挥离任的时候,几个副指挥争的你死我活,最后是什么样的下场你们全都看到了。”陈长生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的这个三个嫡系心腹,说的语重心长:“陈公公和我,都不希望再出现那样的局面,所以咱们这边一定要稳。”

    “我们明白,明白,大家都是自己兄弟,有什么事情全都能商量着办。”

    “按照朝廷制度,我马上就要离任了,肯定要举荐一个副手接替。”陈长生环视着三人,意味深长的说道:“你们觉得,我应该举荐谁比较好呢?”

    王大有抢先开口:“我觉得吧……老康就行,陈指挥还是举荐老康吧。”

    陆琦贤也表示出了同样的意思:“我也希望陈指挥能够向朝廷举荐一下老康,毕竟在我们三个当中,就属他的年纪最大,也该往上升一升了,我和大有还能再熬一熬年头,以后还有机会嘛……”

    和上一任你死我活的争斗完全不同,到了陈长生这一任,他手下的三个副指挥表现的非常和睦。

    在如此重大的升迁机会面前,老陆和王大有竟然如此谦让,当然不是因为他俩如何的高风亮节,而是康丰年已经提前把他们两个“搞定”了。

    所谓的“搞定”,当然就是私下里给二人送了大量的金银财物,这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的事情。

    “既然老陆和大有都这么说,那我就举荐老康了呀。”

    “就举荐老康吧。”

    虽说正式的任命一定需要朝廷的照准,但作为前任的指挥使,陈长生的举荐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常情况下,只要是陈长生举荐的人选,朝廷都会认可的。

    就好像上一次孙成岩举荐了陈长生一样!

    更何况这一次还有陈石基陈公公的暗中“协调”!

    为了感谢陈长生的举荐,康丰年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他会把一大笔银钱存放进大奶奶的当铺里头……但他却永远都不会支取这笔银子,因为那本就是一笔“感谢费”!

    “陈指挥晋入高职,回头把在京的兄弟们都召集起来,好好的为陈指挥贺一贺。”

    客客气气的恭送前任领导,让陈长生风风光光的前去上任,本就是官场上正常的迎来送往之举,但陈长生却摆了摆手:“恭送就不必了,我也没有那个时间,四日之后我就得走了。”

    “这么快?”康丰年等人十分的吃惊。

    北伐是一件大事,必然要经过周密而又漫长的准备,粮草的筹集军马的调动等等都需要时间,上一次的北伐光是前期准备就耗费了将近一年,这一次却是如此的急切,也是有原因的。

    北边草原上的蒙古势力早就已经分裂成为东西两个部分,他们都是大明王朝的敌人,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相互攻打相互征服,试图再次象一百多年前的成吉思汗那样统一整个蒙古。

    为了避免草原上的实力统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大明朝廷一直都在极力阻止极力破坏,除了奉行拉一派打一派的传统手法之外,还在坚定的执行着“谁强就打谁”的策略,绝不让对手重新统一。

    但是,根据前方的线报,西蒙古和东蒙古的部分势力竟然有了联合的迹象,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所以朝廷不得不提前进行北伐,除了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对手之外,更主要的作用就是避免敌人的联合和统一……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但具体执行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便康丰年等人不是一线的作战人员,也看出了这次北伐显得有些过于操切了:“朝廷还没有准备好哇,怎么就能仓促北伐了呢?兵马从哪里来?粮草怎么筹集?”:???

    “西线这边主要是从陕西都司和山西各位抽调人马,还有一部分当地的驻军。”

    临时从地方卫所和驻军当中抽调人马,组成北伐军的主力部分,其实这是迫不得已的行为。考虑到这些人马很难做到真正的协同,所有才委派了淇国公作为西线总指挥,以主帅的身份协调各方。

    淇国公乃是永乐朝第一猛将,在靖难过程中的九次大型战役当中,淇国公就充当起了七次先锋,可以说是朱棣做得力的一员大将,这次由他出任西路军主帅,完全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儿。

    “淇国公能战善战,不论是当年的北平之战还是白沟之战,都是威名赫赫,还是汉王殿下的军马校典,一定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淇国公不仅是永乐朝排名第一的大将,同时还做过汉王朱高煦的军马校典……差不多就相当于是军马教官的意思,无论地位还是影响力,肯定是足够了!

    陈长生给这样的一员老将做参谋,必然可以在他的履历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