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414章 小生意,大未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桓范不知道的是,他和曹羲一边聊天一边穿越吕梁山的时候,曹芳站在山坡上,向东眺望。

    既是送曹羲出征,更是送桓范还朝。

    虽然意见有分歧,但他并不怀疑桓范的忠诚。

    这个年过古稀的老臣,正尽最大的努力协助他完成改制,希望他走得平稳一点,再平稳一点。

    曹爽、夏侯玄的改制激怒了大批老臣,最终导致了高平陵政变。虽然司马懿父子都死了,但谁知道会不会有第二个?

    在守护既得利益这方面,再聪明的人也会犯糊涂,再谨慎的人也会铤而走险。

    没有人愿意坐以待毙。

    在这一点上,他和桓范其实没有分歧。

    分歧在于桓范希望他走得慢一点,稳一点,滴水穿石,以免激化矛盾。

    他则更愿意做最坏的打算,先将兵权控制在手中,然后逐步施压,推着形势向前走。

    因为不能松懈,更不能无限期的等,以免懈怠。

    希望那些人恪守心中的道德,顺天应人,主动放弃自己的特权,未免太天真。

    只有保持足够的压力,王昶、羊耽这样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看着最后一个身影消失在山谷中,曹芳转过身来,对尚书令丁谧说道:“你觉得司徒身体如何?”

    丁谧拱拱手,不紧不慢地说道:“司徒虽年高,但身体强健,当有高寿。只是龙亢桓氏禀性刚急,而司徒犹甚,若是有人故意挑衅,只怕会有意外。”

    “用什么理由呢?他们总不能无理取闹吧?”

    “以先帝诏书。”

    曹芳转头看着丁谧,眼神疑惑。

    丁谧笑笑。“太和二年六月,太和四年四月,先帝曾两次明诏,要求贡士以经学为先。夏侯太初等人以浮华被废,也是先帝所为。如今陛下取士不以经学,又重用夏侯玄,违背先帝诏书,那些以经学传家的儒生岂能善罢甘休?司徒事主不忠,辅弼不周,这罪名是逃不掉的。”

    曹芳眼神微闪,自知失策。

    这的确是个问题。

    桓范没有提,不等于这个问题不存在,或者桓范没有预料到,只能说明桓范准备自己扛了。

    对他来说,违背先帝诏书是不孝,和他之前打造的人设不符。

    对桓范来说,身为三公,没有尽到提醒、辅佐的义务,就是不忠。

    可以想见,桓范回朝,宣布了改制的方针之后,会有多少人气急败坏,跳出来指责他不忠。以桓范那急脾气,一场唇枪舌剑的激烈较量在所难免。

    “谁能为司徒分谤,为我分忧?”

    丁谧眼神微闪,出现了一丝迟疑。“莫若微臣。”

    曹芳打量了丁谧两眼。“羊耽一心想做司徒,现在先让他挨骂,岂不是天经意义?”

    丁谧嘴角轻挑。“陛下所言甚是,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只怕羊耽还没有足够的准备。他来行在,只是想向陛下示诚,未必肯与山东大族决裂。勉强为之,恐怕会有反复。”

    曹芳轻笑了两声,没有再说什么。

    丁谧说得有理,羊耽人虽然到了这里,心却没有完全臣服。想让他像钟会那样撕破脸皮,不管不顾,不太现实。逼得太紧了,他说不定会跳反。

    这个分寸很重要。

    “那就辛苦你了。”

    “这是微臣应该做的。”丁谧掩饰着心中喜悦,沉声说道。

    “一事不烦二主。既然你要回洛阳,有些事就一起交给你办。”曹芳招招手,示意丁谧跟上。两人沿着山路,缓缓而行。

    他交待了丁谧一件事:在太学立碑,刻儒家经典以外的学术,为改制造舆论,建立理论基础。

    曹魏建都洛阳后,整理太学,将之前蔡邕、卢植等人刻的熹平石经找了出来,立于太学讲堂。正始二年,又增刻了《尚书》《春秋》等古文经内容,以三体写就,又称三体石经。

    总体而言,三体石经可以算是熹平石经的补充,是儒家典籍的官方版本。

    如今他要以玄学代替经学,自然不能让儒家经典独尊,要补充一些他要提倡的内容。

    比如三玄中的《老子》《庄子》。

    比如《墨子》中有关自然科学的部分。

    比如最近讨论得比较多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短时间内很难有实际应用,但是让闲得生蛆的读书人去研究、讨论,分散他们的精力,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说不定里面能出几个张衡、祖冲之那样的大家。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要丁谧做一件事。

    为有史以来的能工巧匠编一个名录,择其高明,刻碑纪念。

    当然,逼格要高,将黄帝、伏羲之类的远古大神也要列入其中。

    丁谧听完,问了一个问题。“华佗能入选吗?”

    曹芳早有准备。

    华佗是被武皇帝曹操杀掉的,官方理由是华佗欺君伪诈,总之品德有问题。

    如今要为华佗立传刻碑,岂不是打武皇帝曹操的脸?

    不以经取士,已经违背了先帝诏书。为华佗立碑,又打武皇帝曹操的脸。他还怎么拿他们做标榜?

    “当依武皇帝求贤令故事,只问才能,不问道德。道德因世而异,才能却是万世不移,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丁谧会心而笑。“陛下所言甚是。”

    曹芳顿了顿,又道:“若当年华佗不死,邓哀王也许不会早夭。武皇帝也不会有后来的遗憾。”

    丁谧面色一僵,没敢接话。

    这可不是他能接的。

    天子这等于直说武皇帝自作自受,文皇帝曹丕不是武皇帝理想的接班人。

    好嘛,几句话,将三代先帝全给否定了。

    这要是传出去,那些藏在暗处蠢蠢欲动的反对者不得和服了散一般集体嗨了?

    想想就刺激。

    “还有一件事。”曹操扬扬手,示意丁谧注意。

    丁谧连忙收敛心情。“请陛下吩咐。”

    “碑立起来之后,肯定会有人来拓印。那么大的碑,拓本既不便携带,也不便阅读。你回洛阳后,找些能工巧匠,看看他们能不能刻小碑。嗯,就是能和简牍一样高的碑,然后再拓印成书卷,应该会方便得多。”

    丁谧眼前一亮。“正始二年新刻的就是小碑。若是再小一些,刻成简牍模样,也没什么难处。拓成书卷,可比抄书方便多了,也不会有遗漏错讹之嫌。”

    曹芳转头看看丁谧,很是满意。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稍一点拨,他就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

    当然,限于见识,丁谧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印刷术的雏形,更没有意识到印刷术将带来多大的影响,否则他未必能支持。

    丁家如今也是世家,是垄断了知识的精英阶层。

    而印刷术掘的就是知识精英的根基,可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这么简单。

    “你觉得可行,那就更好了。如果能拓上千百部,也是一门生意,可以赚点钱补宫内不足。”

    丁谧连连点头。“既然如此,不如由少府负责吧,免得有人掣肘。”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