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425章 风气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军出征,负责军情的荀勖也忙碌起来。

    时间仓促,来不及挑选、培养相关人员。在王昶的建议下,各部的军师、军吏被纳入管理体系。在收到相关的情报后,他们除了向本部主将汇报之外,还要抄录一份,送往行在。

    在行在,荀勖则亲自挑选了十余名有一定军事经验的年轻人,组成参谋团,负责整理、甄别收到的相关信息,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供曹芳及相关人员参考。

    王昶、钟会、羊耽等人都是参与会议的骨干。

    十余名年轻人中,有一半来自行在,有一半来自太原世家。

    太原世家子弟中包括王昶的次子王深。

    王深字道冲,今年二十三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他原本也和兄长王浑一样,有意远离行伍,去除武人的标签,做个谦谦君子。但是随驾半年后,他改变了主意,接受了王昶的建议,决意从军。

    王浑是长子,就算是做文官,将来也可以继承父亲王昶的爵位。

    他是次子,没有这样的机会,要想封侯,只能自己去挣。

    从军几乎是唯一的机会。

    如果沦落到和马钧一样,整天与工匠为伍,绝非他所愿。

    除了王深之外,几个太原世家子弟也大有来头。

    其中有郭淮从子郭奕,有郝昭孙郝平。

    这次王昶拜谒诸家,请求支援,郭家、郝家都提供了不少帮助,子弟进入参谋团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他们的入仕,也意味着天子与太原世家的分歧进入可控状态。利益冲突依然存在,但合作的利益更大,分歧可以暂时搁置,并有望在扩大的利益中得到妥善的解决。

    有了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军事情报的处理效率终于高了起来,曹芳也得以腾出一部分精力,关注军事以外的事。

    他不去前线,就是要为诸将解决后勤问题。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任何时候,后勤补给都是最关键的工作之一,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线作战的名将。

    没有充分的粮饷,就算善战如项羽也无济于事。

    太原太守荀?终于有了和曹芳经常见面的机会。

    上任半年多,荀?已经搞清楚了太原郡的家底。秋收结束之后,他就奔走各县,催促他们将收获的赋税送到晋阳,解天子燃眉之急。

    颍川荀氏的人脉帮了他不少忙,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相比于钟会的人见人嫌,他简直是一股清流,滋润着太原这片经历了太多苦难的土地。

    这也验证了曹芳的理论。

    有才无德的人必须留在身边,用其才,又避免影响外溢。安排到地方的人必须有德,以免肆虑一方,中饱私囊,却由朝廷来背锅,进而引发民愤。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粮食的问题一直都在,但始终没有成为重大障碍,前线的将士的军心士气得到了基本保证,不会因为缺粮而踌躇不前。

    ——

    邓艾率部出勾注塞后,赶往河曲,溯河而行。

    这一段的河水很清流,流速也不快,不仅适合耕种,更是人马不可或缺的饮水来源。

    上次沿着河谷扫荡前进,邓艾曾经过此地,对附近的地理比较熟悉。只不过过了河曲之后,他就转折向东,与曹羲汇合,截击翻越勾注山逃跑的鲜卑人,没有继续北上。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派人向夏侯绩求援,请他派几个向导来。

    夏侯绩进驻美稷已经有一段时间,对附近的地形更了解。

    消息送出之后,没过三天,裴秀赶到了邓艾军中,毛遂自荐,愿为邓艾领路。

    他和卫?勘察附近地形,汇制地图,最近刚刚赶到美稷休整。听夏侯绩说起邓艾的请求,他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希望随邓艾一起出征。

    之所以这么积极,除了他刚刚在附近走过一段距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他的父亲裴潜曾任代郡太守,对塞外的情况比较熟悉,多次和他说起,还留下了不少图籍。

    他学习地图绘制的范本,就是裴潜当年收藏的图籍,其中有一部分还是裴潜手绘。

    这些,都是他独有的财富,别人根本没机会与他竞争。

    邓艾与裴秀聊了聊,非常满意,当场拍板,请裴秀为军师,参谋军事。

    他的爽快让裴潜都大感意外。

    裴秀不是白身。他不仅有爵位,还有官职在身,是天子身边的黄门侍郎。他要担作军师,参邓艾的军事,是要得到天子批准的,否则等于自毁前程。

    虽然他本人希望从军立功,却不愿意违反官场规矩,惹怒天子。

    邓艾表示,我会上书请天子下诏,不会让你为难。

    裴秀觉得邓艾有些自负,甚至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邓艾主动承担责任,他求之不得。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有军师之名,他说话也方便些,将来分功也能多分些。

    有了裴秀引路,邓艾更有信心,将匈奴骑兵分为三队,轮流在前面侦察敌情,同时掩护步卒。

    为了迷惑鲜卑人,他派出的都是以骑射为主要攻击手段的轻骑兵。只配普通的弓箭、环首刀,除了百夫长以上的将领配铁甲,普通士卒只配皮甲。

    这样的装备比鲜卑人略好,遇到兵力相当的敌人时有一战之力。一旦对手兵力太大,他们就没有胜算了,只能后撤,以免重大伤亡。

    邓艾以这样的手段控制以匈奴人为主的骑兵,避免他们因为贪功而轻率出击,惊动了鲜卑人,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避免匈奴人有想法,邓艾多次在军事会议上做出解释,并安排裴秀发言。

    裴秀是天子身边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天子的意思。

    虽然这些匈奴人并不清楚,裴秀是半路加入邓艾大军的,目前还没有得到天子的批复,根本代表不了天子的意思。

    裴秀自己清楚这一点,却拗不过邓艾,只得硬着头皮上。

    在邓艾和裴潜的配合下,匈奴人愉快地接受了邓艾的命令,积极行动,却不主动寻求与鲜卑人的冲突。哪怕遇到兵力不多的鲜卑人,他们也不主动出击,而是远远的避开,以隐藏实力。

    他们原本就担心被魏军当消耗品,现在有机会光明正大的避战,谁还愿意拼命。

    这一切,很快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十月下,邓艾收到匈奴骑兵送回的消息。根据抓到的俘虏供述,在云中郡的参合陂附近有鲜卑人的主力,大概有万骑,以段部为主,还有一些实力有限的小部落。

    他们都是准备入塞劫掠的,在参合陂附近集结。

    因为没料到魏军会主动出塞,他们很放松,没什么防备。诸部分散在附近的河谷中,尤其是参合陂南岸,等待更多的部落到来。

    邓艾收到消息后,随即请来裴潜商量。

    两人几乎没说几句话,迅速达成一致意见,主动出击,奔袭参合陂。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