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447章 大魏之国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荀?带着数千俘虏和大量的战利品回到句注塞。

    武州的战事虽然还没有结束,但胜负已分,只要曹羲等人不犯低级错误,鲜卑人就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

    魏军依靠地利,牢牢占据了优势,将拓跋悉鹿封锁在山谷中。秃发寿阗为了救他,不得不放弃鲜卑人的速度优势,强攻魏军阵地。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想救出拓跋悉鹿,难度不小。

    秃发寿阗已经向拓跋力微传消息,请拓跋力微派兵增兵。

    如果几日之内,拓跋力微的援兵不到,秃发寿阗也会主动撤退。

    他本来就不想拼命,只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拓跋悉鹿战死,不得不做出拼命的样子,免得拓跋力微将来将拓跋悉鹿的死记在他头上,找他麻烦。

    本来还有个诰升爱可以分担责任,但诰升爱出营之后就没了消息,生死不知。秃发寿阗连找个人商量都找不到,只能硬着头皮苦苦支撑。

    荀?赶回来,就是为曹羲准备物资,以备大战。

    粮食反而不是重要的,他们缴获了不少鲜卑人的牛羊和随身携带的干粮,再加上受伤的战马都被宰了吃肉,现在前线的将士天天有肉吃,士气旺盛,体力更佳。

    他们缺的是武器,尤其是箭矢。

    魏军有弓弩之利,每一次战斗例行用箭阵洗地,箭矢的需求极大,每天都要消耗各式箭矢十万支以上。几天下来,之前带去的箭矢已经消耗大半。为了在鲜卑人大军来援时有足够的箭矢可用,曹羲要求天子再为他准备一百万支箭。

    只要有这一百万支箭,就算拓跋力微亲自来了,也让他有来无回。

    相比之下,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有,更好。没有,影响也不大。

    基本用不上。

    被箭阵洗过一遍之后,能杀到阵前,与魏军步卒短兵相接的鲜卑人实在有限。

    当然,这里面也有曹羲故意示弱的成份。

    他将骑兵、步卒的实力全部藏起来,只让鲜卑人看到魏军的箭阵优势,以为只要能扛过箭阵,冲到魏军面前,就有机会击破魏军的阵地。

    荀?回来,主要责任就是为了筹集箭矢。

    见到钟毓,荀?又惊又喜。

    喜的是他乡遇故知,能在这里看到好朋友钟毓,而且钟毓还是陪曹兴一起来,押送大量物资,其中就有前线需要的箭矢。

    据曹兴说,河东铁官最近改进了冶铁工艺,提高了箭头的生产效率,完全能满足前线的需求。问题出在箭杆,河东没有足够的箭杆存货,空有箭头,只能紧急向关中、弘农、上党等郡抽调。

    有天子坐镇并州,没有人敢疏忽大意,附近各郡正在紧急转运,争取能赶上大战。

    如果能赶上,这一战过后,北疆可以获得至少三五年的太平,而参战的诸将,包括荀?本人和新来的钟毓,都可以分得一些战功。

    惊的是,钟毓居然同意退还侵占的屯田,并依照朝廷的要求,补交前几年的收获。

    这可不是荀?认识的钟毓。

    他对钟毓说,稚叔,你如今也算是俊杰了。

    面对荀?的调侃,钟毓有些尴尬,又有些得意。

    他自然听得出,荀?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是惋惜。

    钟会、荀勖说得对,他抢了荀?一先。

    钟毓没和荀?计较这些细节,他提出一个建议。不要急着返回晋阳,就在句注塞住下,建立工坊,组装箭矢。

    时间紧急,要尽可能缩短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各郡不必将箭杆送到河东,装好了箭头再送来。就让他们直接送到晋阳,再送到句注塞。河东的箭头也如此,还能减少运输量。

    荀?征发的女子不要急着遣散——现在是冬天,回去也没农活可干——就由她们来组装箭矢,然后由曹兴派人直接送往前线。

    句注塞两边全是山,有大量的木材可用,可以就地制造箭杆,能做一点是一点。

    几千人干活,就算一个人一天只能做两三支箭杆,一天下来也有上万支箭杆可用。

    荀?觉得可行,再次对钟毓刮目相看。

    看来你以前施政不善,不是你不行,而是不肯用心。真要肯用心,你还是能做个称职太守的。

    钟毓尴尬之极。

    荀?随着将这个计划转告给曹兴。

    曹兴欣然从命,并让军中的工匠指导妇女制作箭杆,组装箭矢。

    与此同时,曹兴上书天子,请求执行钟毓建议的方案。

    ——

    收到曹兴的上书,曹芳也很意外。

    他是真没想到钟毓积极起来也有如此巧思,一点也不亚于钟会。

    就连钟会之前也没想到这一层。

    当然,这也和钟会一直在行在,不了解箭矢制造流程和存在的问题有关。如果他参与其中,了解到这些情况,大概率也会提出类似的建议。

    由此可见,让这些官员直接参与具体的事务有多重要。

    整天吹牛逼,是吹不出一支箭来的。

    不管怎么说,钟毓的这个建议非常有价值,可以大大缓解前线箭矢不足的困难。

    曹芳一边传书各郡,让他们将相关的材料直接送往晋阳,再由晋阳安排人力送往句注塞,一边传书杜预,让他安排几个擅长制作军械的工匠赶往句注塞,协助就地建立工坊,组装箭矢。

    将来驱逐了鲜卑人,恢复旧边,有必要在这里设立铁官,打造军械,就近供应边军。

    这个想法,得到了太尉王昶的大力支持。

    一个大型的军械工坊,需要数千工匠、大量物资,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对当地的经济有重大意义。

    他建议,不用等了,现在就着手,将各家族自有的小作坊集中起来,就是一个现成的大工坊。

    曹芳一听,险些笑出声来。

    将各家的军械工坊集中起来,的确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一方面,解决了军械制造的难题。

    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各家军械制造的能力。没有军械,他们就算有再多的部曲,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没有战斗力,也就不能武断乡曲,对朝廷的威胁也就小了。

    当然,这也是趁机洗白太原世家,让他们安全上岸。

    他们出了这么大的力,总不能不给点面子,以后再追究前过、清洗他们就说不过去了。

    当然,对于那些不甘心放弃武力的家族来说,这就是釜底抽薪。

    除了现在就起兵反抗,否则他们只能被不断削弱,最后俯首认命。

    为朝廷出这种计策的人,就是掘他们根基的恶人。

    这个恶人,自然由王昶来做最为合适。

    “那就有劳太尉了。”曹芳欣慰地拍拍王昶的手臂。“家有一老,宛如一宝,国亦如此。前有蒋太师,今有王太尉,都是我大魏之国宝。”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