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107章 四本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广刚过不惑之年,国字脸,白须短须,双目有神,阳刚又不失儒雅之气。身材高大壮实,步履稳健,不急不徐。

    曹芳一见,就从心里喜欢。

    这是他心目中儒将的模样。

    穿越之前,他还不知道王凌有那么多小心思,反对司马懿也并非全为朝廷着想,对他的死颇为遗憾。其中一点,就是觉得他那几个儿子太可惜了。

    王凌不仅自己有能力,几个儿子也很出色。如果不是被王凌连累,他们本该有更好的前程。

    如今历史改变,曹芳希望王凌不要辜负他,他也不想辜负王广等人。

    君臣见礼完毕,曹芳问了王广的近况。

    钟会说王广做过屯骑校尉,但那时屯骑校尉有职无兵,影响力有限。王广能做屯骑校尉,也是曹爽要安插诸葛诞到扬州,与王凌做的利益交换,所以王广没做多久就自免了,热衷于研究学问。

    著名的四本论中,他是才性离的支持者,钟会则是才性合的支持者。

    王广简要的回答了曹芳的问题。

    他最近无官一身轻,潜心研习学问,准备写一部能够传世的著作。

    曹芳有些头疼,这可不行。

    如果没有主动积极的心态,就算王广再有才,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尽职的教习。说不定哪天烦了,他又会撂挑子不干了,回家著书立说去。

    可是如何才能激发王广的积极性?

    王广是王凌长子,将来必然要继承爵位。对他来说,富贵显然不如学问有吸引力。

    曹芳想了想,不得不做出一个残忍的决定。

    不破不立。

    不打击一下王广的自信,让他清楚他所谓的学问并不足以传世,就无法激起他的斗志。

    “听说四本论中,你赞成才性离?”

    说到四本论,刚才还云淡风轻的王广顿时来了精神,长身而起。

    “唯。臣冒昧,敢问陛下高见,同?异?合?离?”

    四本论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议题,说的才能与品性的关系。争论了几百年,还是无法定论,最后形成两个基本观点,即同合与异离,再细分成同、异、合、离四类。

    同、合就是说才能与品性内在统一,有才能的品性也高。

    异、离就是说才能与品性没有天然的关系,有无才能和品性高低无关。

    后人觉得这很无聊,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这两个观点都不绝对成立。严格来说,才性异离更符合现实一些,但也不绝对正确。

    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有结论的议题。

    可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不仅仅不是空泛的学术讨论,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选举。

    治国必须有才,如何选才举才,是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代贡士制度,到举孝廉制度,再到九品中正制,一直是统治者关注的重点。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选举的随意性很强,大多取决于举主的个人选择,极易形成利益交换,甚至形成个人势力的基础,最终对王权、皇权形成威胁。

    东汉时期,随着经学成为入仕的敲门砖,儒家思想对选举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品性德行成为重要参考因素。可是与才能可以通过政绩来体现不同,品性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不仅无法定量,甚至定性都有问题。

    比如不修边幅,可以说成天性自然,淡泊名利,也可以说成失礼。

    办事能力不强,可以说是君子不器,也可以说尸位素餐。

    为人宽容,可以说君子以仁为本,也可以说是乡愿。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太平时期,困难不多,这样的问题还不算尖锐。可到了乱世,才能的重要性凸显,之前炫耀名声的名士名臣们在实践面前露出了不堪大用的原形,唯才是举成了很现实的需要。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占据高位和道德高地的人并不肯轻易放弃选举的权力,强调道德也就成了必然。

    曹操创业时唯才是举,却始终无法打破世家对选举的垄断,不得不荀??偌鋈瞬拧K孀糯笪航ü??懿儆珊撼急涑闪宋壕??膊坏貌患忧慷云沸缘闹厥樱??继岢?倚ⅲ??皇且晃兜奶岢?ú攀蔷佟

    毕竟大魏也需要忠臣孝子。

    正因为如此,在曹操末年,陈群已经开始筹备九品中正制。

    如果没有曹操的默许,这是不可能的。

    只是对曹魏来说,对品性的要求有冲突的,有天然的先天缺陷。

    不管怎么说,曹魏的天下毕竟是从刘汉手中抢来的。曹魏自身的忠孝就不纯,还杀了那么多忠于汉室的忠孝之人,现在却提倡忠孝,底气未必不足。

    正如司马氏篡位之后,底气更不足,连忠都不好意思提,只好将孝提升到极端。

    王朝更替本身,就是在摧毁王朝的根基。

    四本论的出现,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讨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只不过意义有限。

    再高深的理论,都敌不过残酷的现实。

    比如钟会理论上支持才性合,实践上却是品性卑劣的小人。

    比如王广理论上支持才性离,实践上却成了大魏忠臣。

    理论和实践的背离,使四本论热闹一时,最后却没能解决任何问题。

    曹芳决定利用穿越者的优势,为王广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将他忽悠到自己的道路上来。

    曹芳走到案前,铺开一张竹纸,提起笔,在上面画了一个十字,又添了两个箭头,变成一个坐标,又在横坐标上写上才能,在纵坐标上写上品性,然后对王广招了招手。

    “卿且近前,这个图能看明白么?”

    王广凑近,伸长脖子看了一眼,想了想。“陛下欲以此图论才性么?这四个区域便是同合异离?”

    曹芳露出高深莫测的微笑。“庶几近乎,又不尽然。”

    他提起笔,在四个区域各点了一个点,然后将点与原点连起来。“这个点的位置代表才与性的性质,线的长度则代表才与性的结合形成的后果,可以当成功业或者破坏,不仅可以定性,还能定量。”

    王广眼目一亮,随即陷入了沉思,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摇头。

    过了良久,王广不知不觉地点了点头。“陛下高明,以四象图示四本,才性同异合离一目了然。”

    曹芳再次摇头。“卿舍本求末,只看到了皮毛,却忘了精髓。”他指了指那些线。“这些线才是朕最关注的本。才也好,性也罢,都是理论上的知,如果不能落实为行,都只是空谈。”

    王广若有所思。

    曹芳趁热打铁,又下一剂猛药。“正如卿父子虽有惊才绝艳,若是保不住家乡的祖茔,坐视胡虏南下牧马,百年之后,又有何面目见祖先于地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