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154章 朕不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甄瑜睡着了,曹芳却失眠了。

    刚才对甄瑜说的虽然不错,却不全面。

    对付王昶父子容易,对付世家却很难。而解决不了世家的问题,类似的问题会层出不穷。搞定了王昶父子,还会有张昶、李昶、赵昶父子,永远不会有消停的时候。最终不是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被下一个司马懿父子篡了位,就是王与马,共天下,做一个真正的傀儡。

    就算扶持寒门,也只是权宜之计。

    寒门得势,会成为新的世家。

    有第三种选择吗?

    也许有,但是他看不到。

    科举制度也许是一个选择,但科举制度之后,华夏文明就走入了下半场。原本摁着游牧民族打的汉人两次被游牧民族征服,最后又被西方来的海盗压迫了两百年。

    一想到那些海盗的祖先现在还在北欧的树林里打猎,他对科举制度的感觉就好不起来。

    曹芳胡思乱想了一阵,脑袋有点大,不由自主的叹了一口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诚不我欺。

    想什么华夏的千年国运,先保住自己的狗命,守住大魏的江山再说吧。等真正掌握了权力,再考虑那些不迟。

    步子太大了,容易扯着蛋。

    ——

    正如钟会所言,王昶的奏疏没到十天就送到了他的面前。

    但曹芳并不满意。

    王昶简直是掐着点,坚持到了最后,显得那么从容不迫。

    奏疏在第九天送到,几乎是要告诉所有人,他是收到司马昭免死、郭淮无恙的消息后才上书的。

    收到奏疏之后,曹芳让人记录在案,然后就没了反应。每天照常问政、练兵,岁月静好。

    当然,王浑想入仕的事也没下文。

    钟琰收到甄瑜的邀约后既不拒绝,也不答应,曹芳则坚决不主动征辟王浑。

    不就是比耐心吗?看谁沉得住气。

    王凌七十八,王昶也七十出头。不出意外的话,十年之内,这两个人都要谢幕。郭淮已经被免职,孙资已经赋闲,在朝的太原人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断层。

    王广兄弟还留在朝堂上,甚至可能得到重用,但是他们的影响力显然无法和深耕数十年的王凌本人相提并论。郭淮、王昶的子辈如果不能在几年内进入仕途,并且达到一定的品级,就意味着他们的家族会迎来一个沉寂期,之前几十年的努力也会付之东流。

    所以谁更急?

    不管你们急不急,反正朕不急。

    朕只要控制住禁军,稳住基本盘,不给乱臣贼子机会,你们这些骑墙派就拿我没办法。

    太尉王凌、中护军钟会隐晦的提过几次,都被曹芳搪塞过去了。

    他甚至不再谈东征的事。

    东征就要动用荆州军团,就要给王昶机会。不东征,诸部各守其职,就没了说话的由头。

    王昶如此,郭淮自然也不例外。

    按理说,郭淮无罪释放,就算是被冤枉的,也要上书谢恩。可是郭淮出狱之后,一直没有上书,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

    曹芳很不爽,但他也不表态。

    既然你当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朕也当什么事没发生。反正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你休想再回到陇右,多年积累的人脉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贬值。

    就这么又过了一个多月。

    七月底,陇右传来战报,姜维入侵,被讨蜀护军夏侯霸率部击退,南安太守邓艾率军追击,斩首数千。

    曹芳随即下诏嘉奖,进夏侯霸为前将军,领雍州刺史。进邓艾为征蜀将军,领南安太守如故。

    嘉奖的诏书送到太尉府,王凌一看就急了。

    夏侯霸的官职就是郭淮之前的官职,摆明了是要顶替郭淮。郭淮再不低头,还会有什么样的惩罚,谁也说不准。

    王凌找来了郭统,让他将这个消息转告郭淮。

    别怄气了。现在不是二十年前先帝刚刚即位的时候,你多大年纪,天子多大年纪,你熬得过他吗?

    为了增强说服力,王凌又对郭统说,你一直跟着你父亲征战,没有单独统兵的经历。现在你父亲赋闲,你也赋闲,再过几年,你父亲致仕了,你也致仕吗?

    回去劝劝你父亲,不要耽误了你的前程。

    郭统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不敢怠慢,匆匆回去了。

    送走郭统后,王凌想了想,又派人将王浑叫了来,将类似的话又说了一遍。

    ——

    王浑出了太尉府,回到家,进了后院,还没说话,就叹了一口气。

    正在假山旁赏花绘景的钟琰听了,转头看了王浑一眼,放下了手里的画笔。侍女递过手绢来,她接在手中,一边擦拭着手指上的一点颜料,一边淡淡地说道:

    “夫君这是遇到了麻烦事?”

    王浑也不说话,走到书案前,歪着身子,欣赏了一下案上刚画了一半的画,眉梢轻挑。

    “夫人画的荷花虽好,可惜不能长久。”

    钟琰轻笑一声。“境由心生,夫君这是心有兴衰,映射于画啊。”

    王浑无奈地笑笑,转身走到一旁的席上,斜倚着坐下,看着满园的美景,心情却怎么也舒畅不起来。

    王凌刚才说的话,一直在他的脑海里盘旋。

    天子手段老辣,让夏侯霸接替了郭淮,郭淮就算低头,也不可能回到陇右了。父亲王昶还没到那一步,天子暂时还找不到能代替他坐镇荆州的人,可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时不我待啊。

    王凌给他出了两个主意。一是去荆州,到父亲身边任职,积累经验。如果天子有意东征,或者孙吴来犯,他就有机会立功;一是入北军,以王广等人的影响力,让他做一个军吏或者军侯以下的将领肯定不成问题。

    可是这两个选择,他都不满意。

    去荆州,一是苦,如今的南阳早就不是曾经的帝乡,一片荒残,去了也是受苦。二是希望渺茫,如果父亲不肯向天子低头,就算天子东征也不会给他机会。等孙吴来犯,岂不成了守株待兔。

    入北军,同样不是理想的选择。北军训练艰苦且不说,以他的身份,去北军做个军吏或者曲军侯,和让父亲王昶向天子示弱有什么区别?

    如果他不经父亲同意,就这么决定了,将来怕是会被人笑话。

    所以,他决定选另一个方案,让钟琰入宫为女史。

    甄皇后收了钟琰的手稿,却不肯向天子推荐他,说是后宫不能干政。但甄皇后很欣赏钟琰的才华,希望钟琰能入宫为女史,与她朝夕相伴。

    一开始,王浑根本没想,一口回绝了。

    我王浑的妻子,岂能去宫里做个女史?

    钟琰本人也没什么兴趣。

    堂堂颍川钟氏之女,又是知名的才女,怎么可能去宫里侍奉商贾之后。

    夫妻同心,一直没给甄皇后答复,算是婉拒了。

    可是现在,王浑意识到了形势比他想象的更严峻,不能不重新考虑甄皇后的提议。

    只是如何向钟琰开口,却是一个问题。

    钟琰原本就不是太看得上比她年长近十岁的他,更看好三弟王沦,如今要她为了自己的前程入宫为女史,以笔墨侍奉甄皇后,她会不会笑话自己无能,送妻求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