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三国之汉起辽东 > 第99章 教育计划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刘涣道“我计划在县一级设立小学,在郡一级设立中学,最后才到我们辽东书院最高学府!”

    蔡邕抚着胡须问道“子凝这个想法很不错!”

    刘涣接着道“在县一级设立小学挑选七岁左右适龄的儿童进入学习六年,然后进行考核,成绩优秀者选拔进入郡一级中学在受教育三年。”

    “最后再从其中选拔优秀者进入这座最高学府!然后由官府不定期对在高等学院学习五年以上的学子进行考核,通过就能出仕为官!”

    “当然,如果最高学府没有通过考核的人也可以选择到地方任教或者以后继续参加考核!每个郡、县的先生由官府安月发放束?!同时官府会承担入学后所有学子的费用!”

    “小学负责学子的启蒙,和读书写字打好基础,到了中学就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打好基础,到了大学以后再深入研究自己所选的学科!”

    “而且以后我们辽州的选官制度,将以考核制为主,举孝廉为辅!考核的题目由官署中的人出,对不同学科提出不同的问题,由学子进行解答,录取成绩优异者!”

    刘涣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整个教育计划,还把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搬了过来,现在只能算才刚刚起步,还达不到那种条件!

    还顺带着提了一下科举的简化版!毕竟直接从举孝廉就到科举这是不现实的,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

    在刘涣心里想着,如果以后条件成熟,读书人多了,九年义务教育是免不了的,还要逐步让女子和所有适龄儿童入学,达到人人都有机会受教育的条件!学府的建造也不仅局限在县一级,而是朝着乡和亭、村一级发展下去!

    但现在这个建议却是提都不敢提,毕竟女子读书在这个时代可是一道难题!也只有少数人能在自己家中读而已,如果直接提出来让女子入学,刘涣可不想去挑战被人口诛笔伐的下场!

    嘶!几人都只顾着看这座学府,从而忽略了整个辽州的教育问题!是自己等人眼光太浅了吗?

    而程昱几人则是想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现在送一个孩童入学,可能要十几年后才能见到回报和花费问题。

    而且如果免除所有学子的给先生的束?,由官府进行发放,同时所有学子免费入学,照此推行下去,整个辽州对教育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现在辽州有七郡加上一些新增加的县差不多在八十个县,这就需要新建差不多九十座学府了,县一级可能也就在两三百金,郡一级就需要几百上千金了。而且随着人口增多,县的数量也会逐年增加。

    而且就算一个县有一百个学子入学,每个县五到六个先生,一人一年花费两金也要两万金,郡一级书院学子少说也要有三五百人,和几十个先生,一人一年两金也要一万多金。

    这样算下来,光前期的投入就要花费万金,在运转起来学院每年也要花费三万多金!其他的一些书籍的费用就更不用算了!就这些折合下来一年差不多消耗一百五十万石。

    现在整个辽州的府库粮草无数,可是金只有一万多金了,开荒、安置流民、招募士卒这些都需要花钱啊!

    而且这三年刘涣都没有税收,现在算算整个辽州一年的税收也就一百多万石,在加上军屯差不多在九百多万石,拿出差不多一州一年的一成半到两成来发展教育事业,看来刘涣的决心下的很大!

    要知道现在辽州如果完成两成征兵后也才堪堪十万人,一年的花费也就四万多金,也就是说就军队和教育方面刘涣一年就要花费八万金!占了辽州一半以上的税收了。

    再加上辽州还在收容安置流民,开垦土地和其他发展一年的花费最少也不下五万金!现在整个辽州折合下来一年也就十六万金左右,这样一算就没剩下多少了啊!

    不过想到刘涣现在的存粮已经超过两千万石,而且明年的税收加上屯田也能收获一千多万石,众人也就不慌了!程昱几人对视一眼也没了开口的打算。

    华佗好奇的问道“刺史大人!为什么高等学府要学五年以上才能参与出仕考核?”

    刘涣的回答很简单,年轻!对,就是年轻,从七岁入学到最高学府五年时间,一个人应该在二十一二岁的年纪。

    在这个时代二十一二已经是成年男子,有自己是思考和担当了,如果考核的人太过年轻,就怕年轻人一朝得志,会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来!

    特别是一些平民子弟,因为长时间收到世家的压迫,一朝得势有些人会不理智起来!会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

    其实最高学府这五年,也算给这些天之骄子们继续积累学识和沉淀而已!

    众人听完刘涣的回答,都有些惊!

    郑玄叹了口气道“子凝!你的想法很好!只是...”

    司马微接着郑玄的话道“不知刺史大人要怎么处理世家问题?”

    司马微问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忧,毕竟自己就是被世家从颍川书院赶出来的!郑玄也是被逼走,回了老家青州隐居!

    旁边的人都好奇的看着刘涣,世家问题延续了好几百年,一直都是当权者最头疼的问题!虽然现在辽东就一个公孙氏,而且公孙家也不是什么大族,但保不齐以后还会出现其他世家!

    荀攸也紧张的看着刘涣,因为现在刘涣帐下算起来就自己和公孙瓒是世家子弟!

    现在的公孙氏因为公孙瓒的缘故,基本全族投效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就在军中任职,其它也有几人在各地做县令一职!

    刘涣对着几人神秘的笑了笑,“世家之人一视同仁,也可以一起入学或不入学不强求,并且咱们不是还有一件神器吗?”

    嗯!众人这才想起来,刘涣改进的造纸和印刷术,现在还没出现在世人面前。

    荀攸想到了郭嘉的《尉缭子》这部书,这书的确是神器,如果刘涣有大量的书籍的话的确可能吸引一些世家子弟入学。

    蔡邕开口道“这个办法确实好!只是一时之间我们去哪里找那么多先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