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金榜盘点:开局点评古今十大美女 > 第111章 彭城之战的内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分析清楚这些,才是怎么去获取胜利,如何获取胜利,方方面面考虑清楚,然后进行发兵。

    是的,这才只是发兵之前考虑分析的事情。

    发兵之后,则由兵将去想办法打赢一场一场的战争,根据当时的形势,地形,战术,时间,敌人,后勤,粮道,民心,情报……

    太多太多的因素,融合起来决定了一场战争胜负。

    然后,这多场战争的胜负,综合起来决定了这次发兵的战略有无达成。

    这才是真正的一场战略战争发动的关键。

    历史中记载的多只是一场战争,实际上,每场战争都面临着无数的选择。

    敌人胜利了,如何撤退,如何保证兵力,如何保证后路,如何保证后勤粮道。

    敌人失败了,如何追击,如何利益扩大化,追击到什么地步,达成什么目标。

    发动战争,都有具体的战略目标,而战略目标想要达成,则需要一次次的单场战争积累。

    这里以彭城之战为例子。

    看似项羽以三万军对抗五十六万诸侯军,是傻子行为,在胜负没有决出之前,我相信没有任何军事大家敢说这场战斗必胜。

    那么为什么项羽决定发动这场战争?

    莽夫?愤怒?

    如果真如此,也没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一说。

    何况,还有项羽的亚父范增在,为何范增也支持项羽打这一场。

    也跟战略目标有关。

    当时项羽已经面临绝境,老巢被下,楚军朝不保夕,四面围攻。

    本身陷入了齐地的泥潭,后方又面临刘邦的重围。

    既无补给又无退路,四面楚歌,败亡在即。

    此时的形势,危如累卵。

    楚军只能死中求活。

    但实际上,楚军此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迅速攻打齐地,以齐地为根基和后路,跟刘邦重新对垒。

    一个是反身绝命一击,直接以闪电战袭取彭城。

    这两种选择,我想十个人都会选择先攻打齐地。

    齐地被楚军鏖战许久,马上就要一战而下,有了根据地,就有了回旋余地,看似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实际上,这就是战略和战争的区别。

    若论怎么打赢,当然是打齐地为好,更保险,更省力。

    但齐地打下来,楚地和彭城却丢了,楚军的民心都在楚地,民心已失,齐地本就不是楚军老巢,光是平叛就足够楚军疲于应付。

    更别说因为民心不足的延伸,粮草筹集,士兵招募,税收,钱财粮饷,等等因素。

    这样一看,选择齐地还是最好的选择吗?

    哪怕,齐地被打下来,成为项羽后方,但项羽不迅速收回彭城,天下诸侯都会认定。

    西楚霸王,失败了。

    那个压在天下诸侯心中的百战魔鬼,万胜霸王,被击败了。

    整个天下的形势就会为之改变。

    而这才是刘邦占据彭城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让天下人看到项羽的失败,看到项羽也就是一普通人,没什么好怕的。

    只是老巢?只是彭城一座城池?刘邦的目的是天下,没有这么简单。

    刘邦难道不知道项羽在野战中,哪怕失败,想逃也无人能够阻拦?

    他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在乌江边用楚歌打击项羽自信心的原因。

    同理,彭城之战,剿灭项羽只是更好的战略目的,其实刘邦已经达成了一开始的战略目的,那就是让天下人看到,项羽并不是无敌的。

    那项羽要怎么破局?

    反攻齐地,这就是另类的承认失败,西楚霸王面对刘邦的无力,直接浮现在天下人面前。

    天下诸侯再也不惧怕项羽,反而跟项羽作对。

    项羽能以一人战天下吗?并不能,累也累死他。

    大家之所以不敢跟项羽作对,就是因为项羽的无敌,无人可挡,鬼神莫测的武力。

    项羽不选择打彭城之战,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反而打了,才有着夺天下的一丝生机。

    决定了要打,然后再考虑失败怎么办。

    失败项羽带兵回到齐地,迅速占据齐地即可……

    反正野战项羽可不惧刘邦,齐地一马平川,刘邦有本事就来呗。

    最关键的是,反正楚军的大后方彭城已失,齐地本就没有楚军民心,事情已无法再坏。

    在这之后,才是考虑,如何去打,如何胜利。

    最终,打赢了彭城之战,项羽再次震慑天下,刘邦一路退却差点连命都丢了,老婆儿子都被俘虏。

    同样的道理,李世民为什么起义,为什么发动战争?

    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想要统一天下。

    统一天下,就需要抓住机会,抓住时机。

    在前期避免王莽注意,小心谨慎发育内力,等待时机,这是为了天下。

    中原烽烟四起,叛军遍布西汉,王莽派遣新军镇压天下,兵力捉襟见肘,李世民趁机攻城略地,抢时间,这更是为了天下。

    兵分三路进攻,想要一举而下三州,冒此风险也是为了天下。

    失败,只是战争的失败,这并不可怕,战略的失败,也就是争天下的失败,才是最可怕的。

    同样,赵匡胤,也就是赵普的定策,在天下大局中实际上更稳。

    赵匡胤团队至今不用面临李世民这样的险境,因为他此时是王莽的手下。

    打输了,大不了撤回长安,实际上也不可能打输。

    赢了,占据河北之地,继承关中遗产,一口气占据半个天下,虎视中原,成为霸主。

    这就是谋天下的谋臣,战略目标制定的不一样,造成的效果也不一样。

    这大概相当于鲁肃的榻上策,演义中的三分天下之势,高?和苏威制定的先突厥后南陈,刘基制定的先陈友谅后张士诚差不多。

    各种因素叠加,方方面面考虑透彻,在谋天下的基础上,选择一条最好的道路。

    这期间,赵普考虑的更多。

    王莽此人的性格,新朝的局势,天下的民心,各路反军的能力,朝廷内部的良将文臣,甚至西汉时期的人口分布,地盘分布,宋初四人组的能力,太多太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赵普没有选择在凉州起义的根本原因。

    因为赵普从一开始就是以天下为基础定计。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