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与嘉靖争皇位 > 第60章 坐而论道王守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正德十六年的夏天,京师非常诡异。刚刚经历了张永之乱,大街上的乱兵还在劫掠,顺天府的衙役却四处敲锣打鼓,领着新科进士们骑马夸街,风风火火从大明门一路来到孔庙,这便不提。

    零星的乱兵扑灭以后,北京城的居民们继续开门过日子。

    这几日,蒋冕与王琼的宅邸,均有新科进士们进进出出。杨维聪虽也拜会了主考官王琼,但实则成了蒋阁老的人。赵廷瑞则比较老实,将王阁老引为座师。两人一并入选翰林院。

    除十几个编修、修撰和庶吉士外,其他大多数进士们都在短暂的放纵之后,开始焦急等待吏部选官的结果。能留在六部观政的,要么在二甲排名靠前,要么在朝中有人。

    翰林院前日突然收到了小皇帝的一份中旨。小皇帝给了翰林院两个奇怪的项目:一为重编《千家诗》,二为选编《唐诗三百首》。

    小皇帝之所以下这道旨意,理由也合情合理:皇帝尚在蒙学,想要了解古诗,而宋人刘克庄编的《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只辑录了唐宋以来的近体诗,即律诗和绝句,在思想上尤以晚唐和宋诗为重。

    晚唐以来的这类近体诗,虽然声律和谐,但总教人觉得格调不高、视野狭隘,是故小皇帝颇为不满。若都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也还罢了,谁知一翻开,竟然满篇的诗僧诗道,写什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着实让人腻歪。

    于是,朱载酆这便下旨,让翰林院重新选编历代名家诗千首,辑为一册,详细注解。一旦质量达标,便可刊刻天下,在社学中推广。

    皇帝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本《千家诗》要涵盖历朝历代名作,从《诗经》和《楚辞》算起,汉代文人诗、乐府诗、魏晋风骨、六朝五言、唐朝古体诗、近体诗、新乐府,统统都要包含。必须优中选优、脍炙人口。

    此外,小皇帝要求收录的《唐诗三百首》得要“气韵雄健,余韵绵长”,注疏完整,以振本朝诗风。

    翰林院中众人一看,各个心领神会:这哪里是要自己看,皇帝这分明是要文治啊。

    不过这几天,翰林院里的翰林们皆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来是一直在路上的兵部尚书王守仁终于姗姗来迟,抵达京师了。

    却说那王守仁之所以姗姗来迟,都怪沿途的各个地方官们。

    随着去年宁王之乱的平定,王守仁的离奇故事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此时的朝堂上下,王守仁的大名仿佛响彻宇宙,所谓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这人全都做到了,不少人称呼其为“圣人”。

    所以,王守仁上京一路,沿途上到督抚下到知县,纷纷拦截,请王守仁前去自己地盘上开讲。士子们原本大都对心学不感冒,不过王守仁的传奇故事纵贯整个正德朝,对于这位大儒,大家都非常感兴趣。

    人人皆知,这位“圣人”家里有个状元老爹,十六岁格竹子格出病来,从此不信朱子,可谓离经叛道。

    之后中了进士,血气方刚,直言敢谏,结果得罪了刘瑾,历经廷杖不死,被流放西南,流放途中还与刘瑾派来的杀手斗智斗勇。

    带着俩家仆只身去往贵州穷山恶水之地,在一个叫龙场的破败小驿站里居然一夜悟道,晋级为“圣”。从此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山贼遇之自愿缴械,叛军见之无奈投降。

    除了士子们有热情外,热情更足的却是寻常百姓,尤以大户人家的家仆、有点本钱的商人和刚刚改换门庭的贱籍人家最为狂热。

    原来,当年王守仁被流放贵州之后,竟然一改从前高高在上的大儒形象,上到官绅,下到贩夫走卒,只要肯听王圣人演讲,王圣人都来者不拒、一视同仁。

    后来,他干脆宣布,人人皆可成圣。

    这下子,稍微有点脸面的底层百姓都被吊起了胃口。自己也能成圣?

    反正去听一听,也吃不了亏、上不了当。于是,百姓们得知王圣人路过,也都纷纷截留,请他开坛设讲。

    就在京师局势波谲云诡之际,王守仁一路晃晃悠悠,边讲边走,终于在最近抵达京师。

    .

    小皇帝朱载酆最近终于有了一批同窗好友。

    文华殿的侧殿被布置得颇为像样:门口挂上风竹门帘,条案排布整整齐齐。

    小皇帝的位置在最前面,与先生一左一右一并坐在偏殿正前。下边则是其他伴书郎们的座位,共有三十几人,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人,来源也颇为多样:

    文臣中最为显赫的要数现年十四岁的王佳,他是王琼王阁老的次孙。除了他以外,剩下的都是些不掌大权的文官,比如前番上书的兵部车驾员外郎刘东的庶长子刘望之,现年十五岁。又比如南京太常卿王承裕的侄子王效祖,现年十六岁,吏部浙江清吏司郎中闵皓的外甥潘仲骖,现年十四岁。

    细数这些文官子弟的出身后,朱载酆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人都是前朝高官的后代。

    除了王琼舍得把他家一个幺孙王佳丢到自己身边外,并没有哪个当权的文臣肯让自家子侄做皇帝的幸臣。愿意来的,都是家道中落的人家。

    比如那个刘望之,其父刘东是弘治朝阁老刘健的次子。王效祖的叔叔王承裕,是弘治朝吏部尚书王恕的儿子。潘仲骖的舅舅,则是弘治朝刑部尚书闵?的儿子。

    朱载酆把自己带入文臣的逻辑,就能明白,这种选择也是合情合理。幸臣的发展道路与文臣不同,幸臣的前途和地位也与文臣不同。

    归根结底,幸臣的权力与皇帝深度绑定,在朝中,在地方,皆无根基。兴起时权倾朝野,败落时干干净净。而文臣士大夫则是地方的实权派,在朝中也可以发展为实权派。

    世家大族都不傻,如果自家子侄科举有望,没人会把家族苗子浪费在幸臣一途上。

    反倒是前朝高官的子女,见识过自己父辈时家族的辉煌,再看看自己这一辈的逐渐落败,心有不甘,才会愿意让自家子侄担幸臣之名,博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

    武勋这边就简单多了。在京的公侯伯爷,只要家里子侄年纪合适,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没跑。出身最为显赫的包括:宁国公江彬的小儿子江然,现年十三岁。宁阳侯陈继祖的儿子陈维藩,现年十六岁。西宁侯宋良臣,现年十五岁。东宁伯焦洵,现年十五岁。彰武伯杨质的儿子杨儒,现年十四岁。

    原本兴王也是要来文华殿的,可惜经过张永之乱,兴王主动上书,自己在家闭门思过。

    来给这帮权贵子弟们讲课的包括翰林掌院贾咏,新科状元杨维聪,新科探花赵廷瑞等。几名老师轮流日讲,讲课内容全由内阁严格把关。

    “诸位,听说大圣人王守仁就要入京了。咱们干脆一起见一见,看看他到底是真圣人,还是假圣人。”

    看着这群没什么心机的小朋友,最大不过十六岁,最小也才十二三。朱载酆认为,以他的心智,完全可以将这群尚未经历过官场洗礼的热血青少年们收入囊中,成为自己将来的忠臣。

    小皇帝说完这句话,在场众人,不管是小阁老,还是小侯爷,无不眼神发亮,心知,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

    到了文华殿,家里早已反复嘱咐过,所以大家的心思都是一样的。人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靠自己出彩的表现,把旁人比下去,将来被小皇帝倚为柱石,成为卫青霍去病,或者姚崇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