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与嘉靖争皇位 > 第119章 阴阳相克又相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万花楼中,王琼与杨一清的交谈还在继续。

    在这场诡异的谈话中,两个人所论的事情惊天动地,却又不着痕迹。作为大明王朝最有权势的两个人,朝堂两大派系的话事者,也是当时华夏最顶级精英的代表,王琼与杨一清各自对于朝局都有各自的理解。这些谈话被杨一清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后世史家称之为“琼楼夜话”。

    杨一清道:“蒋冕真是个聪明人啊。所有人都看到了,杨党是继承自蒋党,却不知蒋冕暗中给我埋下了多少陷阱和埋伏。他坐在家中,虽不再当政,却依旧可以顶着辅政大臣的名头号令群雄,难道还要我感谢他吗?”

    王琼夹了一筷子菜,边吃边点点头,示意杨一清继续说。

    “虽然如此,但我依旧能将朝中各派捏成一个杨党。”杨一清看了看王琼,笑问道:“王公道是为何?”

    “无非‘倒王’二字罢了。”

    王琼拿起玻璃酒壶,又给自己满上一杯葡萄酒。他刚才的话一语中的,单凭杨一清“出将入相”的名号,他还够不着今日的地位,这才是杨一清的最大危机,也是他一切行动的逻辑根源。

    “王公所言极是啊。阴阳相生,朝局才能活。”杨一清点点头,加重声音道:“假戏岂能真做?”

    王琼笑道:“杨公以为,皇帝懂不懂假戏真做?”

    杨一清端起酒杯,微酌一口,道:“我从来不会小看任何一个人,尤其是皇帝。但当今皇帝,说高也高不到哪里去。以我观之,十年之内,朝政还不能交给他。”

    “杨公所说的高,是指法、术、势,对吗?”王琼问道。

    杨一清点点头道:“皇帝虽然聪慧过人,但年少聪慧者古也有之、今也有之,这些都不足奇。为帝王者,关键在于人心。皇帝毕竟年幼,在朝臣面前,他镇不住,在奸佞面前,他也把持不住啊。”说罢,杨一清看向王琼,笑道:“你我都曾经历任地方,知晓时事,更知晓人心。以王公观之,皇帝懂人心吗?”

    王琼苦笑着摇摇头:“待其亲政之后,恐怕要奸佞满朝。看看那个刘望之就知道了。若是资质愚钝,肯听人言,也不用担心,怕就怕刚愎自用,终究要坏事啊。”

    “那王公与杨某就都不能倒了。”

    王琼看着手中的银杯,笑道:“若是将来真有个倒王的机会,杨公是倒还是不倒啊?”

    杨一清先是一愣,哼哼笑道:“你说的将来,大概有多久?”

    “三年之内?”

    “不倒。”杨一清摇摇头。

    “为何?”

    “我方才已经言明了,只有‘倒王’,才有杨党。经过先帝一朝,弘治中兴以来的气象一扫而空。如今的大明朝,再折腾不起了。”

    王琼又笑问道:“若是皇帝要假戏真做,杨公是做还是不做啊?”

    “不做。”杨一清更加斩钉截铁。

    “为何?”

    杨一清道:“假戏不能真做,真做了,阴阳之理便不复存,天下必然开始动荡。”

    王琼沉默一阵,一口酒下肚,又问道:“以杨公观之,将来的朝局该怎么走?”

    “天下事,不在王公,便在于我。”杨一清也满上酒,举起酒杯道:“王党皆实干之人,只要能稳住江彬,稳住三边,公在朝中便屹立不倒。公屹立不倒,倒王就不可能停止,杨某便也屹立不倒。你我不倒,朝局便能稳住。”

    杨一清一番话说得十分透彻,王琼便是想反驳,也反驳不了。

    “之后呢?”王琼道。

    杨一清怪看王琼一眼,又道:“大家相安无事,天下积弊便能徐徐改之。蒋冕退了几亩田,便得了蒋退田的称号,你我总不会比蒋冕还不如吧?”

    王琼笑道:“杨公来之前,我听人来报,说皇帝将来要给杨公谥‘文正’呢。李东阳之后,我大明就要有第二位‘文正’了,真是羡煞旁人啊。”

    杨一清的面色古怪了起来,不由怒道:“我与公推心置腹,不成想公居然……”

    “哎——”王琼急忙赔罪道:“并无此意!并无此意!来,我给杨公满上。”

    王琼边倒酒,便对杨一清道:“礼部郎中张璁,本是我的门生,我对他也颇为看好,觉得此人将来恐怕不一般。你道是为何?此人现在一心一意地要往上爬。爬就爬吧,我也不说什么,可他居然跳上了林俊的船,真是臭味相投啊。”

    王琼说罢,举起酒杯,杨一清也举起酒杯,两人互相一礼。

    杨一清回道:“都说官场之上无朋友,可没有一个人敢说官场之上无师徒的话,张璁所为,确实为人不耻。”

    “可他还是任了礼部郎中。清流们辩称,这叫‘千金买骨’。这话从清流的口中说出来,你说可笑不可笑。”

    杨一清叹道:“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孔子和朱子都叫儒学,王守仁和罗钦顺也都是儒家。你我都是进士出身,读圣贤书长大的,天下的道理,书里的道理,你能说得清吗?”

    “阴阳之理固然也,然汉朝和唐朝是怎么亡的?”王琼反问道。

    “汉当然是亡于诸侯割据。”杨一清道:“唐朝……也是亡于藩镇割据。”

    王琼点点头,又问:“诸侯又何以割据?”

    杨一清道:“强枝弱干,自然会北辰倾倒。”

    王琼呵呵笑了笑,与杨一清互相敬酒。借着酒意,王琼舌头开始捋不直了,便胡言道:“哈哈哈哈,汉末之所以群雄并起,自是因为强枝弱干。然以琼观之,汉朝之所以中枢衰弱,乃是因为黄巾之乱,贼寇势大,朝廷兵少,不得已放权于州牧以拒敌。黄巾一灭,汉统即亡,天下共逐其鹿也。”

    “王公论汉朝,是想说什么?”杨一清皱眉问道。

    “晚唐之所以群雄并起,也是因为黄巢之乱,朝廷无兵,只得以藩镇拒之。黄巢一灭,唐廷即亡,天下共逐其鹿也。”

    杨一清反驳道:“我大明与汉唐情势不同,岂能以古论今?大明既无州牧,也无节度使,重文臣而轻武将,又岂会有藩镇之祸?至于黄巾之乱,黄巢之祸,说这些还太早了吧?”

    “这就像一只王八精,竟一直昏昏欲睡了千年之久。你戳他的左脚,他就把左脚缩起来。你戳他的右脚,他就把右脚也缩起来。”王琼眯着眼笑道:“杨公可知我看中张璁的哪一点?”

    杨一清劝道:“王公!整整十六年,大明再也折腾不起了。万花楼也好,王八精也罢,你已是这当国首辅、辅政大臣,岂可意气用事啊?”

    “张璁六次落地,考了七次,才中的进士。”王琼道:“我问他,为何一定要考上进士不罢休,他回我两句诗:独怜知已少,只见直躬难。若问唐虞治,终期白首看。”

    “唐虞之治?真书生之见也。”杨一清说罢,摇头不语。

    王琼点点头道:“确实是书生之见。一个书生二十多年连考了七次啊。若他至今还是个书生,也真是不容易了。”

    ……

    当天晚上,杨一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今晚,他与王琼没有一句直接论及京营之事,但会谈的大背景毕竟是清理京营。王琼和他论汉唐之亡,牵涉出中枢衰弱、藩镇割据,也是在隐射皇帝要清理京营之事。

    黄巾造反、黄巢造反,都是因为吏治腐败,百姓无法生存,这是在隐射屯田之事。朝廷兵少,无法抵御,只得放权地方,这正是在说京营糜烂,可战之兵越来越少之事。

    对于杨一清抛出的“阴阳”之论,王琼通过万花楼、王八精的比喻加以嘲讽。

    对于杨一清所说的“人心”之论,王琼通过对张璁的名贬暗褒进行反驳。

    总而言之,王琼反驳了杨一清的一切论点,两人最终摊牌。对于杨一清的“阴阳”之论,王琼恐怕是最为不屑一顾的,因为杨一清通篇在说阴阳相生之理。但阴阳不仅相生,而且相克。

    ……

    次日一早,杨一清来到内阁值房内,立刻遣人召来了石?、罗钦顺、吴一鹏三人。

    罗钦顺拱手行礼,问道:“杨阁老召我等前来内阁,莫非是有要事相商?”

    杨一清点点头:“不错,今日确实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说着,杨一清抬头看着罗钦顺道:“往后,咱们的人要全力相助皇上清理京营,这件事,闹得越大越好。”

    “相助皇上!”罗钦顺惊讶道:“阁老真要这么做?”

    “不久之后会有一个绝佳的机会,也可能是唯一的机会,与京营之事有关,咱们不能放过。”杨一清道。

    “什么机会?”吴一鹏不解道。

    杨一清看向吴一鹏,目光如炬:“倒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