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与嘉靖争皇位 > 第134章 争先恐后结良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再说跟着江彬大军出征的监军太监麦福,这一年来活得十分憋屈。麦福发给朝廷的每一封奏报,都要经过江彬的审查,监军做成这样,也算是前无古人,丢了历史上所有监军太监的脸。

    没有麦福掣肘,江彬便按照节奏稳扎稳打。

    正月里,当满速儿主动撤出哈密之后,江彬派兵顺势占领了哈密,屯兵数千人。之后,明朝沿着天山南麓草场一路西进,在补给充分的情况下,主动攻打吐鲁番。满速儿以为明朝劳师远征,定然疲乏,在接战几次后便主动撤出了吐鲁番,退往叉力失城。

    满速儿丢失吐鲁番之后,一直在等待明军主动撤退,可惜江彬又在吐鲁番屯兵数千,赖着不走了。满速儿谋求重新夺回领地,不惜向自己的弟弟萨伊德借兵。萨伊德便暗中派人联络明朝,双方约定在天山南麓叉力失城夹击满速儿。

    萨伊德之所以这样做,乃是存了借刀杀人之心。明军不可能一直驻扎在吐鲁番。等到明军消灭了满速儿之后,自然会逐步撤军。到时候,自己顺势占领吐鲁番就行了。

    江彬当然不会轻易上钩。贸然出击是有风险的,能够通过国力比拼耗死对手,为何要冒险主动出击呢?于是,双方战线就一直拖到了七月。满速儿丢城失地,又不敢轻易谋求依附于明朝或萨伊德任何一方,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冬季来临之前夺回吐鲁番。

    如此,双方形成了决战之势,决战的地点就在吐鲁番。如果这一仗消灭了满速儿主力,明朝威震西域,顺势册封萨伊德,则西域可定。届时商路一开,肃州前线,未来几十年都不会再有大战了。

    监军营帐内,麦福向朝廷写好了一份奏报,便即刻命人送去给江彬检查。奏报十日一份,会同时加盖江彬的帅印和麦福的监军印。如果某些词句江彬不同意,麦福便只能重写,直到江彬满意为止。

    “来人!”麦福看着自己桌上的奏报墨迹未干,不耐烦道。

    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相貌威武的将官走进了麦福的营帐,麦福抬头一看,来人竟是江彬的二儿子江杰。

    “二公子有何事啊?”麦福警惕地看着江杰。

    江杰沉声道:“我可以帮你向皇上传递消息。”

    麦福愣了片刻,笑道:“二公子有心了,但杂家并无什么消息要瞒着宁国公单独向皇上呈报的。”

    江杰冷哼一声,只丢下一句话:“桂勇和许冒乃是王琼的人,他们的身份早就已经暴露了。不管王琼有什么计划,现在都不可能成功。”说罢,江杰转身便离开了麦福的营帐。

    麦福的心砰砰直跳。他其实早就看出来了,桂勇和许冒这两人不一般,但之前一直不能确定他们的背后究竟是谁。

    今日之事颇为意外,江杰突然向他跳反。麦福也不清楚,这是江杰自己的意思,还是江彬的意思。

    ……

    西宁侯宋良臣和江勋两人一道去肃州城内找彭浚喝酒。

    酒馆中,几人点了几碟小菜,一碟冷肉,一碟炙肉,又上了一壶酒。

    宋良臣道:“少帅,出征一年,西北风物可曾习惯啊?”

    江勋笑道:“宋侯爷说笑了,在下还是喜欢京师更胜西北。宋侯爷以为,咱们何时才能回到京师享福去啊?”

    江勋给宋良臣倒了一杯酒,又自顾自倒酒,接着给彭浚满上。

    宋良臣笑道:“左右就在这小半年,等宁国公得胜回朝,少帅不就可以回京了。”

    “怎么,宋侯爷不回京吗?”

    宋良臣道:“我祖上世镇凉州。这一仗打完,我欲向圣上请旨,留守甘肃,为朝廷震慑西域。”

    江勋心道,这小子做什么美梦。

    彭浚举杯向宋良臣敬酒道:“宋侯爷不愧是少年英才,不知曾婚配否啊?”

    宋良臣尴尬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江勋立刻把手搭载宋良臣肩上,笑道:“宋老弟一表人才,怎么还不抓紧啊。”

    “这……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母人在京师,这又从和说起啊。”宋良臣解释道。

    彭浚赶紧道:“宋侯爷,肃州城就这么大,吃酒听戏也无甚趣味,不如过后不如上我家坐坐?”

    江勋冷笑道:“大帅府吹拉弹唱的什么没有,要高乐,何不上帅府中高乐?”

    彭浚道:“只恐帅府中规矩多,不如我家随意。”

    宋良臣还傻乎乎的听不明白,只点头道:“好啊。听说彭大哥家扩建了总兵府,在下还未拜访过。”

    江勋道:“过后我还要回帅府办事,恕不奉陪了。”

    几人吃完了酒便分别开。宋良臣与彭浚跨上马,一齐往总兵府中去,江勋则冷着脸回去帅府中。

    江彬的三儿子江鳌和四儿子江熙此时就在后宅听戏,江勋见了,便一脸不快地走过来,骂道:“两个纨绔,没事不在营里呆着,反而家里来了!”

    江鳌和江熙面面相觑。江熙道:“大哥怎么回来啦?”

    江勋便将彭浚欲与宋良臣节亲之事说与两人听。说罢,江勋骂道:“这个彭浚,亏我江家提拔他连升三级,由游击升为总兵,他竟然毫不感激,上赶着去巴结宋良臣。”

    江鳌道:“大哥,宋良臣的身边既然缺女人,咱们也给他送几个不就好了?总不会教他给彭浚那厮笼络了去!”

    江勋咬牙道:“正是这个话。英雄难过美人关,给他送几个贴心人,往后还不把他治得服服贴贴?”

    江熙激动道:“大哥!此事交给弟弟来办,这个我熟啊!”

    ……

    当晚,宋良臣被吓出了总兵府,仓皇逃窜,彭浚追击不及,这便暂且不提。

    再说京师之中,绍治皇帝朱载酆安座乾清宫中,每日都要过问陈九畴清点京营之事,可惜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

    出乎意料的是,在朝廷官吏推行清田的过程中,抵制最激烈的不是已经地主化的将官,而是佃户。这些佃户普遍来源于流民,在军户逃亡之后,被招来给地主种田。这些佃户大约占了军屯中人数的一半。

    最欢迎清田的是便留在军屯里耕种的军户,清田本质上维护的是这个群体的利益。

    面对这种情况,陈九畴和翟銮不得不暂缓了清田,因为一旦用力过猛,就会制造一大批没有田地的流民。

    绍治皇帝得知后,并未做出任何批复,只让陈九畴和翟銮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置。面对这种国家大事,朱载酆很有自知之明,自己也没什么好办法,故而将处置的权力全部下方给执行者。

    陈九畴回复,说新的策略是让佃户入军户,给地主将官们补银子。绍治皇帝则回复说,银子随便花,不够了继续找他要。

    当前,皇帝清田的策略类似于赎买,即将之前被侵吞的国有资产再重新买回来,分给军户使用。搞笑的是,这回清田,屯田总面积比之前增加了近三成,盖因将官们得知朝廷赎买政策后,纷纷将隐匿的田地主动爆了出来。

    陈九畴抓住这个机会,立刻查了几只大老虎交付有司。这一下人心惶惶,将官们又是拖门路,又是找关系,都摸不准朝廷这回究竟要办到什么地步。

    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将来到兵部衙门哭诉,说自己当年给朝廷立下过大功,现在连养老的田都没有了。儿孙都指着自己的鼻子骂,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陈九畴要是再查,他就找个时间吊死在兵部大门前。

    杨一清立刻上疏,说赎买的代价太大,朝廷不可能普遍推广。天下军屯九十多万顷,要全都赎买,其花费简直是天文数字。况且军屯本来就是朝廷的地,凭什么还要补给将官们钱?此例一开,相当于承认了将官们占有屯田,卫所崩坏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绍治一看奏书,立刻觉得杨一清说得有理,却又不好直接指挥陈九畴,便下诏让大臣们上疏各呈己见。

    杨党大部分人都与杨一清观点一致,唯有陈九畴、翟銮和王宪三人看法不同,其中王宪的观点最犀利。根据王宪的说法,卫所制从永乐末年起就开始崩坏,崩到现在,已经百年,早就已经崩完了。屯田被侵占已然十之八九,还能征到的军户,基本都是佃户,根本不用担心什么越崩越坏。

    王宪进一步说,有些人之所以要上疏反对赎买,乃是为了把水搅浑。试问当前这种情况,除了赎买,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直接强行收回军屯,恐怕会立刻激起民变,届时清理军屯之议又是不了了之。所以,皇帝的赎买策略没问题。

    杨一清立刻上疏,说自己已经老了,请求致仕。皇帝赶紧下诏安抚,说都是为国,何至于此云云。

    朱载酆自己也清楚,赎买这种模式是不可能推广开的。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在大明恢复卫所制,而只是为了掌握一只属于皇帝的军事力量,解燃眉之急而已。

    一个月后,小皇帝的病已经好了,不过夏太后垂帘听政依旧。皇帝一日不理事,逆案就一日不得审结。

    九月初,杨一清和石?实在是坐不住了,便一起来到左顺们请求面见皇帝。小皇帝此时正在乾清宫中接见另一个人:提督东厂太监宋兴。

    厂卫是皇权的最后一块拼图。

    与其他穿越者不同,朱载酆即位之后,并没有急着控制厂卫,而是从军权着手。如今皇帝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军权,内廷也都是自己人掌握关键位置,是时候动一动赫赫有名的东厂和锦衣卫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