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儿啊,爹真的是皇帝 > 第115章 科举十科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爹,方伯伯,你们说的对。”

    李晟心中顿悟后,挠头笑道:“我想开了,当官的确不是不可以。不过我这个年纪是不是有点太小了,还是等两年再说吧……”

    自己现在还不到十六岁,以这个年纪入朝为官,实在过于惹人注目了。

    自己既然想踏踏实实做些事情,自然还是要低调一些的。

    “十五岁怎么了!”

    李世民闻言,顿时哈哈大笑。

    他没想到,房玄龄一番话,竟然真的说动了李晟回心转意,愿意入朝为官了。

    这让李世民兴奋不已。

    李晟的才能,已经在李世民的面前展现过了。

    完全毋庸置疑。

    只要李晟愿意入朝为官,那还用的着考虑什么年纪太小啊!

    “想当年,甘罗十二岁为相、终军十八岁入朝、冠军侯十八岁领军!”

    “你只是入朝为官而已,有什么稀奇的?”

    李世民轻捋胡须,拍拍李晟的肩膀:“朝廷最近不是在召开科举吗?科举又不限年龄,以你的才能,榜上有名那是十拿九稳的!”

    “到时候,咱们老李家,也算是朝中有人了!”

    “哈哈哈哈哈!”

    李世民畅快大笑着。

    李晟白了一眼这个便宜老爹:“爹,你这是做什么春秋大梦呢?科举哪里有那么好考的?你知道科举考什么吗?”

    “这我还真知道。”

    李世民轻笑一声,掰着手腕说道:“咱们大唐科举,延续前隋制度,分科选士。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

    说道一半,李世民卡壳了,尴尬的看向房玄龄,问道:“还有什么来着?”

    李世民虽然重视科举考试。

    但是毕竟自己是皇帝,不可能每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能记清前六科,也是因为前面六科比较重要。

    而后面四科的重要性,则要相对下降一些。

    房玄龄身为中书令的,自然对科举十科信手拈来,连忙补充道:“还有一史、三史、童子、道举四科!”

    “对对对,一共是十科!”

    李世民呵呵一笑,看向李晟:“你看看,你觉得哪一科比较好考?”

    “您知道得这么细啊!”

    李晟诧异的看了一眼便宜老爹,没想到老爹竟然记得这么清楚。

    换成自己,除非是专门去记。

    否则谁记得清这么多。

    “呵呵,之前不是发布诏令了吗?我凑热闹,去瞅了一眼。”

    李世民打个哈哈,勉强搪塞过去,赶紧追问道:“说说看,你想考哪一科?”

    看来,老爹对自己入朝为官这件事,还真是很上心啊。

    李晟心中感动不已。

    有个这么关心自己、操心自己前途的老爹在,李晟当然不能辜负老爹的期望,必须对科举的事情细细考虑。

    但是科举这种事情,李晟之前自己也没怎么考虑过。

    现在突然要考虑,着实有些茫然。

    “要不,你就考进士科吧!”

    李世民在一旁出主意,说道:“这进士科,乃是十科之中最为重要的,只要能考上,就能进入三省历练,乃是一飞冲天的科目。”

    进士科?

    李晟闻言,再次白了一眼老爹:“我说老爹啊,您能不能不做白日梦啊。那可是进士科,十科里面最难的!”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叫做少明经、老进士!”

    “我听说,这进士科没个几十年的功底,根本考不上!”

    “我这大好年华,难道就一辈子皓首穷经?”

    李晟连连摇头,直接否定了老爹的建议。

    虽然进士科的确非常重要。

    甚至乃是后世千年之间最重要的科举项目!

    明清时期,甚至成为科举的唯一科目。

    足见古人对于进士科的重要性。

    “少明经,老进士?”

    李世民闻言,顿时一乐:“你这两句话,倒是总结的很到位啊!”

    十科之中,进士科却是难度较高的科目。

    进士科,主考“大经”和“时务策”。

    其中,“大经”专指儒家典籍中,除了《易经》之外,最难的两篇《礼记》《春秋》。

    《易经》太过深奥,大部分儒士自己都学不懂,只有部分顶尖势家之内,才有家传的《易经》解释。

    李晟之前遇到的国子监副祭酒、四门馆馆长陆明德,就是少年时期,凭借对《易经》的解释辩倒了南陈朝堂的所有学者,因此名声大噪。

    甚至,至今为止,尚未有人在《易经》的理解程度上,有超越陆夫子的。

    连《五经正义》的编撰,《易经》部分也是专门请陆明德编撰的。

    《易经》难度太高,连大唐的朝臣们自己都是半懂不懂,因此一般不作为考试内容。

    《易经》之下,儒经之中最为重要的,乃是《礼记》《春秋》。

    这两本的难度颇高,一篇是周礼制度、一篇是春秋历史。

    能读通这两本,就说明对国家制度、历史渊源都有深厚的了解,对国家运作有足够的了解,因为作为最难。

    而在“大经”之外,还有五道“时务策”,相当于问答题。

    不管是大经,还是时务策,都要求多国家事务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对经义的内容也吃透,才能参加考试。

    在文化尚未下沉的唐代,这种难度的考试,可想而知。

    而相比之下,明经就简单多了。

    明经的考试内容,分两种:《礼记》《春秋》二选一

    能通读大意,知晓内容,就能考试。

    虽然也有时务策,但却简单很多,相当于一篇小作文。

    两相对比,明经可以自由选择分科,同时论文篇幅也小,比考进士相对容易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进士科考中的,不仅人数少、而且很少有年轻人。

    基本都是经年儒士。

    少明经,老进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房玄龄微微皱眉,点头道:“那既然这么说,贤侄莫非是想考明经?明经倒也不是不行,考取后若是名列前茅,也能进尚书六部……”

    进士可入中书省待命。

    明经就只能去其他闲散部门了,即便进入六部也最多是清水衙门礼部而已。

    这并非是一个好选择。

    “不,方伯伯,您误会了!”

    “明经……我也不会!”

    李晟哭笑不得,尴尬地摇摇头。

    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人,不管是“春秋”,还是“礼记”。

    李晟都是十窍通了九窍:

    一窍不通!

    自己连论语都没学会呢,去考什么明经、进士?

    这不是白日做梦吗!

    “不考明经?”

    李世民不由皱眉:“那你打算考什么?”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