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逍遥小衙内 > 第180章 奉旨填词?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接下来的日子,辛清纯可就苦多了,他在内阁分的是文书事宜,起草一些文告诏谕,转送下边递上来的奏章什么的。

    全国一千九百三十六处驿站,全长三十万里的驿道,将两京一十三省的情况源源不断汇报道京城。什么北边俺答又要开始抢劫了,南边倭寇也在肆虐着,各地赈灾进展缓慢,过不下去的老百姓开始闹事儿,等等等等,事务繁杂,每天各部转呈过来的折子,少说也有上百件。这些奏折经过辛清纯之手,送给阁老们合议好了,阁老们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辛清纯便将票拟过的折子,送到圣寿宫进呈皇上御览。偏偏乾秉帝好名声,又是位权力欲十分强烈的皇帝,事无巨细,每折必读、无事不问。

    这正是皇上动动嘴,小兵跑断腿。辛清纯便要像走马灯似的奔波周旋于皇帝、阁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之间,厚厚的官靴一个多月就磨得不能再穿,一回家就累得爬不起来,连脱靴子的劲儿都没了。

    可别小看这跑腿传话的差事,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比如说两个衙门打官司、架秧子,皇帝让辛清纯下去分别问话,那回话时辛清纯先回哪个衙门的都不算错,可先入为主,后入为客的道理,混成精的大人们不会不懂。

    这只是一个例子,便足以说明其要害,所以不管是谁,只要想安安稳稳地当官,不管有事没事,就得赶着紧来巴结他,好预先给自己留条后路。

    反正不管他是当值或者下值回家,身边总是围着一群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很小的官员,众星捧月似的追着,什么生子了、纳妾了、建房了、得宝了,总能想出名堂请他去‘赴宴’。

    给他送礼的更是不计其数,从笔墨纸砚,珍本书籍到古玩玉器,琳琅满目,什么都不缺。辛清纯是穿越而来,两世为人的他,当然知道如果自己不收,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安,虽然有些混蛋逻辑,但事实就是这样混账。

    忙碌来忙碌去,倒是惹得段无涯等一众人纷纷抱怨。

    辛清纯因为担了司值郎,已经许久未曾去三棵树与众人聚会了。

    这一日,辛清纯又因为折子的事儿,到圣寿宫进呈乾秉帝御览。

    乾秉帝看完票拟的折子,却是对辛清纯提起了中秋佳节的请客事宜。

    没错,每逢重大节日,皇帝皇后是要请客的,想当年辛家父子第一次见乾秉帝,就是因为上元节皇帝请客,才召了父子二人面圣,也就是在那一天,辛清纯才作出了那《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啧,如此奢华的场景,在辛清纯的笔下,成了绝笔。

    如同那首当年参加月明河畔文会时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的成为绝响。在辛清纯之后,谁还知道如何作这中秋词和上元词?

    中秋节,还有几日就到了。

    这半年来,总体来说算得上是风调雨顺,再也没有发生过诸如日食啦、雪灾啦等等灾难。

    因此乾秉帝便觉得日子过的顺了,把这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当做了大事儿要好好热闹一番。

    皇帝请客,当然是少不了诗词互答。这也是每每皇帝请客时的常态。

    但是提到中秋诗词,就绕不开辛清纯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随着《春江花月集》以及传遍了大江南北,其豪迈和豁达的心境,用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试问这首词,谁能超越?

    怪只怪,辛清纯将这首词拿出来的早了。

    乾秉帝对辛清纯提起中秋请客的事儿,就是要告诉辛清纯,喂,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啊,朕要请客,届时百官齐聚,你可要拿出一些像样的东西啊。

    啥是像样的东西?当然是如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的诗词了。

    又是奉旨填词。

    可是这奉旨填词是什么好活么?在辛清纯穿越前的上一世,也有一位奉旨填词的牛人。

    宋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擅作慢词长调,每为教坊乐妓所传唱,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谣。他常与歌妓来往,留连于灯红酒绿,徵歌逐舞。因功名未遂,曾作《鹤冲天》一首解嘲,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景佑间中进士。仁宗曾言:“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从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后人因以“奉旨填词”喻自我嘲讽,将错就错。

    李白也经常奉旨作诗,比如著名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就是唐玄宗下旨,让李白写杨贵妃的。

    自古以来,奉旨作诗,奉旨填词的文人,其实不少,可放眼整个古代,上下五千年,奉旨填词名气最大的,只有北宋著名词人柳永。

    乾秉帝吩咐了,辛清纯有什么办法,只好应下。

    谁叫你是翰林呢,翰林职位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意思是学习好了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都要替朝廷出力。

    乾秉帝看着辛清纯默然应允的样子,不由得一乐,金口一开,对辛清纯言道:“算着日子,你与那高家女也快成亲了罢,好好做事,做得好了,朕不吝赐那高家女一个诰命。”

    这是乾秉帝口误么?要知道本朝的规矩,对官员家属的授赠,五品以上才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

    若是乾秉帝说授辛清纯的母亲李氏,那还说的过去,毕竟辛无疾是正四品的户部计划司郎中,可是辛清纯才是几品?

    这是不是暗示辛清纯,要给他升官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