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辽东特战队 > 第12章 准备过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温体仁完全没有想到,这些言官御史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现在完全是一脸懵逼。作为内阁首府大学士,他也不能没有一点尊严的就任由这些言官胡闹下去,他还是把皇帝的意思转达给了言官们。

    同时,他还以阁老的身份对言官们进行了教导,但是似乎这些言官们并不想买这个账。他们只知道大明王朝可以流血,不可以认输;可以丧师,不可以割地!

    想和谈无异于是卖国,那是个痴心妄想!再说这样的话,得而诛之。

    温阁老很快就明白了,本来这就是超级大的黑锅,他没有必要替崇祯去背这个黑锅。他把言官们的意见都整理了下来,并且让他们各自回自己的衙门办事。

    崇祯等待温体仁会带来一个好消息,然而言官们的态度,似乎早就在崇祯的意料之中,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竟然会有这样的激烈。

    本来是鼓起勇气做出这样一个决定的崇祯,被言官们激烈的态度给打击到了。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为什么皇帝被称之为孤家寡人?因为大明王朝都是你朱家的,你有什么资格不去呕心沥血言官们,只不过是匡扶着属于自己的正义,至于这样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崇祯觉得自己很累,他让温体仁先行退下,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随后内阁接到了崇祯皇帝的上谕,拒绝了这次和谈。

    上谕的廷寄通过山海关交到了皇太极的使者手里,皇太极很快也接到了崇祯的意思,似乎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意外。其实他想要和谈也不过就是一招两用,如果何谈成功了,他会向大明索要大批的东西,物资,人口,马匹,土地,但是如果何谈失败了,他就有了理由,用自己的武力去抢掠这些东西,而不需要皇帝来赐予。

    对于大清的军队来说,他们没有什么正义的感觉,他们相信的是马刀之下生杀予夺全在自己。这也是努尔哈赤自从用十三副铠甲以来,灌输给大清军队的所有理念。

    无论怎么说,崇祯十六年的十一月。大明王朝失去了这个机会,也许这是崇祯的最后一次机会。

    平西伯、署理辽东巡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接到朝廷上谕,命其严防死守,加紧练兵。吴三桂是专征专权的大将。手里掌握着两万五千人,这是朝廷的最后精锐兵马,也是朝廷的大门守卫所在。

    不过,这时候朝廷还是适当的给了吴三桂一些甜头的,那就是把署理辽东巡抚的署理两个字给去掉了,改成了实授巡抚。

    从署理到实授,真正做到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可以换句话说,那就是辽东这块地盘,实际上已经姓吴了。

    对于崇祯来说,未必不知道这样放权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危害。但是他的心里却也很清楚,这大明的边关重地,哪怕是姓吴,也总比姓爱新觉罗要好的多吧。

    其实这个时候,本该是山海关面临着一场大战将至的腥风血雨的,可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战争无法进行。无论是山海关还是大明王朝,实际上都躲过了一次劫难。

    就在计划着要大举进犯明朝,一鼓而下夺取大明河山的清军,却忽然的偃旗息鼓了。

    其实就连吴三桂都很懵逼的时候,其实凌小云却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就是在这个时候,一手缔造了大清的皇太极病逝了。大清正在为下一任继承人的事情纠缠不清,此时此刻,他们暂时还无暇他顾。

    皇太极拼了一辈子,从四大贝勒里脱颖而出,成为了天聪大汗,再后来又成了大清皇帝。他东征西讨,想自己有生之年打下一片安稳的基业来。

    雄心壮志的皇太极,在马背上战斗了半辈子,曾经在松锦大战的时候,策马狂奔了六天六夜没有睡觉。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能拧的过天命,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八旗部队打进大明的京城。

    1643年,皇太极驾崩,他最终倒在了崇祯的前面。留下了自己没来得及安排的身后之事。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兵民结合的制度。八旗各有其旗主,旗主对本旗掌握有生杀大权。而每旗的实力也是竞争力。皇太极的逝去,导致了大清政权为了争夺继承权而暗流涌动。

    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这三个一母同胞的兄弟掌握着两白旗和镶蓝旗,肃亲王豪格身为皇长子,掌握两黄旗,其他的王爷贝勒们也都各有执掌。

    现在大清的局面已经很混乱了,直接分成了两派。一派拥立多尔衮,因为他本来就是努尔哈赤最钟爱的儿子,且战功赫赫,现在又实力超群,并且兄终弟及也不是没有先例。支持豪格的认为,豪格是大行皇帝的皇长子,拥有两黄旗的兵力,是最附和宗法的继承人。

    两派各不相让,很快就会出现八旗之间的混战,到时候,对于刚刚攒下一下称雄称霸的家底的大清,肯定是毁灭性的打击。

    就在这个时候,礼亲王代善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族长,出来又和了一把稀泥。

    当初皇太极即位的时候,就是他和他的儿子岳托有拥立之功,皇太极感念恩情,在称帝后封其为和硕礼亲王,并封他的两个儿子为郡王,全部世袭罔替。代善一家,出了三个铁帽子。

    这时候,礼亲王作为大家长,出了一个折中的主意,为了防止八旗出现不愉快的事情,不至于刀兵相见。这个继承人既不是豪格,也不是多尔衮。而是之前一直不被看好,且默默无闻的九阿哥福临。

    豪格仍然兼任两黄旗旗主,同时肃亲王爵位也成了铁帽子,世袭罔替,上殿不称臣,不跪。而多尔衮更是上了层楼,被封为摄政王,礼仪半天子。

    大清的规制,亲王的礼仪是减天子一等的,而多尔衮却可以穿龙袍,着明黄服饰,用半副天子銮驾,俨然就成了朝廷的二皇上了。

    但无论如何,皇太极的梓宫得以下葬入土,而这场可能因为皇位之争而引发的内乱,也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平定了。福临正式登基,年号顺治。由多尔衮摄政,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一切安顿好了之后,多尔衮还是很讲究的,虽然之前皇太极在的时候,大明王朝拒绝了和谈的要求。但是这一次,他们还是向大明发出了公开的国书。

    但很显然的事,这门丧事,大明朝似乎从皇帝到官员,没有一个人有心去吊唁和随份子。连的象征性的表示知道了都没有。

    不过这也是在多尔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外的,本来他只是想给开打找一个借口,大明的拒绝越明确,他的理由也就越充足了。

    崇祯十六年的腊月,马上就要过年了,山海关里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他们都在为这个将要到来的新年准备着。无论是将官还是士兵,都很在意过年。

    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能不能过下一个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