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辽东特战队 > 第80章 坚守克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清的军队十分的骁勇善战,这一点凌小云是早有所知的,但他没有想到,多尔衮的速度竟然会如此之快,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已经整军完毕,兵临中前所城下。

    但是凌小云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已经做好了一切迎敌准备,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从来不惧怕多尔衮和他的八旗精锐,甚至他早就想和这八旗军队正面的硬碰硬一次了。

    与其说之前没有机会,不如说还没有做好准备,现在双方都已经摩拳擦掌,立厉兵秣马,他们缺的就是一次正面的对决。现在,无论是中前所城里的凌小云,还是中前所城下的多尔衮。他们都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一个拥兵8000,一个拥兵14万,看似一场不对等的对决,就这样马上展开。

    多尔衮象征性地对中前所发起了进攻,但是他没有想到,事情竟然如此的不顺利。在他事先的情报中,这只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千户所,就算有明军在此驻守,那也不过是一触即溃的部队,怎么会如此英勇顽强?而且这座城池也不是传说中的年久失修,而是一座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坚城。

    多尔衮的进攻,连续三次受到了挫败,在中前所城下留下了200多具尸体。对于这位眼高于顶的摄政王来说,这是他不能够接受的失败,长期纵马称雄,没吃过战争的亏,与其说,他被明军伤了士气,倒不如说是伤了面子。

    每一个骁勇善战的大将,每一个运筹帷幄的元帅,他们都有心中难以抵御的傲气,这种傲气一旦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迷之自负,这种自负很可能会左右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多尔衮也是一样。

    当何洛会告诉他,不要和中前所这些明军纠缠,如果要会合吴三桂,就不如绕小路而走。

    中前所只有8000名军,他们是不可能放弃城池出来,偷袭我军甚至正面和我大清军队直接作战的?但是这一个完全正确的建议,被多尔衮言辞拒绝了。

    这位大清的摄政王,心中有无限的骄傲,他曾经想过很多的可能,万万没有想到一座小城作为他出兵以来的第一站,竟然是如此的难以攻陷。

    既然这样的话,在中前所这座小城都要绕路而走,那么谈何纵马驰骋,谈何纵横天下,谈何夺取江山。

    骄傲的多尔衮有他骄傲的理由,但是何洛会也没有继续坚持。因为他知道,一个大军只能有一个统帅,当统帅的命令不能迅速而顺利的施行的时候,这个大军其实也就不存在真正的向心力了。多尔衮的命令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坚决并且果断的执行下去,这就是一支部队的灵魂和向心力,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莫不如此。

    但是八旗军队确实体现了他们超常而顽强的战斗力,中前所的明军曾经试图在城外发动一次反冲锋,结果这次尝试以惨败而告终。

    出了城的200名明军无一生还,而多尔衮的大清骑兵,却仅仅折损十二人,以一当十的战斗力真的是十分的可怕。

    凌小云承认了这个事实,他并没有决定和多尔衮在真正的战马上一决雌雄,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扬长,而什么时候该避短。

    既然我和你面对面的交锋打不过你,那么我就坚守城池打阵地战,只要你踏不过我中前所小城,那么你就永远无法和吴三桂会师,也就完成不了你前进一步的战略目标,只要我把你拖在这中前所城下,你就输了我就赢了。

    事实上凌小云的这种战法,说白了有些无奈,但是这确实是最为妥帖也最为实际的战法,因为正是如此,吴三桂无法和多尔衮会师。而多尔衮困在这中前所城下无法前进一步,也就达不到他首先预定的目标,拖的时间越长,他的士气丢失的越多。

    士气丢失的越多,他们就说不到什么驰骋天下,更说不到其他的东西,所以那出兵之时的口号雄心已经成了镜花水月。

    这个时候凌小云心中只有一种担心,他担心的并不是多尔衮的战力有多强,因为据城而守,对于明军来说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至少现在是这样,城内后勤充沛,坚守半年以上绝对没有任何的问题,不会因为粮饷的断缺与否而犯愁。

    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一旦引发,凌小云和他的中前所都会变得万劫不复。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多尔衮,而在于背后一直都没有任何动静的吴三桂。

    吴三桂雄踞山海关,一直以来都处于半独立状态,他虽然联络多尔衮,但却没有主动率军前去依附多尔衮。更有,他并没有对大顺军的李自成半点客气,来了就打,完全是处于半独立的半称王状态。

    这个时候如果说吴三桂作壁上观,不产生任何的态度,那么凌小云完全没有任何的压力,敢于和多尔衮聚成一战,抗争到底。

    可是反过来说,如果吴三桂这个时候在背后偷袭中前所,那么中前所就会产生腹背受敌的效果,而不得不兵分两面前来迎敌。那么凌小云的压力就会特别之大,中前所的压力,也将会承受双倍之多。

    万一真的是那样的话,凌小云将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毕竟城外的多尔衮有14万人,而山海关的吴三桂有两万精兵,自己只有八千余人。用脚趾头算也知道,这场不对等的战争,到底孰胜孰败,孰优孰劣,孰强孰弱!

    虽然如此,凌小云仍然决定不会放弃,他听天但是并不由命。凌小云,向山海关方向,派出了三对警戒流动哨。流动少的目的就是谨防吴三桂出兵中前所,对这里造成绝对威胁。但是就目前来看,似乎吴三桂还没有这个意思。

    其实在多尔衮出兵之前,吴三桂就已经接到了出兵的消息。只是当清军在中前所停滞的时候,吴三桂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对于到底是不是要进攻中前所,他思考了5天之久,最终拿不定主意。

    吴三桂并不是一个善男信女,他也绝不是一个为了感情而如何如何的人。他和凌小云不过是曾经的上下级关系,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凌小云,他可以毫不犹豫,但是他仍然下不了决心去进攻中前所。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前所的明军有很大一部分是他曾经的部下。

    如果说吴三桂在京城沦陷,崇祯皇帝殉难之前没有去第一时间救援,还有的可说有的可解释的话,那么当他主动进攻自己曾经部下的明军的时候,就已经撕破了最后的面纱,露出了狰狞的笑容。

    所以在没有看到前景和希望的时候,在没有足够诱惑的时候,吴三桂绝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绝不会向自己曾经的部下亮出他现有的屠刀,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吴三桂将无法自处,无法被天下所容忍。

    更有甚者,他现在是山海关统帅,是辽东兵的主心骨,如果他对之前的袍泽亮出他的宝刀,那么他现在的部下就会忧心忡忡,说不定以后在哪一个时刻就会被自己的主帅当做牺牲品,当做晋升之阶,拿去染自己的红顶子。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吴三桂并没有任何的军事行动来策应已经在中前所前,陷入了苦战的多尔衮。

    多尔衮并不知道吴三桂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也没有时间来考虑吴三桂到底是怎么想的。因为现在他正在全力的对付凌小云,他需要极力的去思考这个对手,到底是怎样的信仰能使他支撑到现在,能使他敢于对抗14万大军。

    百思不得其解,但战斗仍然在继续,中前所前,清军已经坚持到了第10天,双方各有战损,但是没有任何一方敢于退缩,因为一旦退缩,士气将会万劫不复。

    这就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但是想进去的进不去,想出来的出不来。

    但是凌小云知道他们相比于清军来说更加的没有退路,因为清军如果迈不过这座城池,他们最坏的结果无非是绕路甚至是原路返回,但是如果这座城池真的丢失的话,那么明军将会天涯亡命,甚至是放下武器,被人屠杀。

    基于这样的动力之效,明军守城的勇气和士气愈演愈烈,他们的战斗力被激发了,他们的勇气也被激发了。清军忽然发现,这些明君竟然爆发出了他们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强大能量,清军的攻击部队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些胆怯了。

    战斗进行到的第12天,城内的明军已经折损过千,但城下的清军伤亡却是明军的2.5倍。这对于多尔衮来说,这样的折损比例,真的是完全不能够接受的,可是城内的明军确确实实创造了奇迹。

    这就能让多尔衮产生了爱才之心,想招降凌小云,帮助自己夺取中原,能想起这样的主意,只能说明多尔衮的脑子秀逗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