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辽东特战队 > 第122章 弘光迁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安排了一应适宜之后。凌小云对祖天吉说:“在我昏迷的这段时间里,有劳大哥在前方扛着这一切,我这实在是身子骨太虚弱了,不能起来给大哥行礼。”

    祖天吉忙说:“贤弟这说的是哪里话?你是明军,难道我不是明军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虽然不如你,可是在关键时候咱也不能掉链子。”

    两人又说了一阵子,凌小云不由得咳嗽连声,看来也是刚刚从昏迷中醒来身体还不是很适应。所以祖天吉也就说道:“你现在还刚刚苏醒,身子骨还弱的很,什么都不用多说了,只要你能够好好的休息,就是我们整个城池的福分了。这里还有几万兵民百姓,都看着你呢。好啦,你先休息吧,我出去巡营了。”

    祖天吉出去之后吩咐,任何人除非是极特殊情况,不然的话都不允许去打扰凌大人休息,让他好好的静养。这才是整个中前所兵民百姓之福,我们再也承受不起任何变故了。

    之后的整整十天里,前方仍然是战事频仍,而后方没有任何人去打扰凌小云,但是凌小云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也不宜出现在前方。如果在前方被战士们看到这样虚弱,那真的就更加的影响军心了。

    至于前方战事完全交给祖天吉,凌小云心里也是很放心的,如果说对他不放心的话,也就不会这么撒手任由他来指挥军队了。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昏迷的编辑指挥明军挡住了多铎和李永芳的进攻。从这一点上来看,祖天吉是一个优秀的副将,自己完全可以放手给他。

    十天之后,凌小云身体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可以升帐治事了。这个时候,他却接到了另一个让他十分感到郁闷的消息,那就多尔衮和吴三桂就他昏迷和养伤的时间攻击了江北四镇,而江北四镇仍然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因为凌小云受伤,中前所自顾不暇,自然没有去援救江北四镇,所以江北四镇的高杰和刘泽清几乎被打的全军覆没,而另外的两个边镇却作壁上观,不予援救。

    同时他们对于多尔衮的进攻也是自顾不暇,并且态度暧昧。很有可能会投奔多尔衮,成为新的绿营军。

    在这个时候,弘光朝廷显得就已经岌岌可危了,在上一次周笔耕救援之后,他们以为至少能够安稳一段。没想到多尔衮竟然没给他们喘息之机,来的是如此之快,弘光君臣都已经彻底懵逼了。

    在极度的懵逼之下,弘光也想出了新的对应之策,他把马士英派往前方,以首辅大学士身份督军。马士英本来喜欢执掌兵权,但是现在前方的战士打成这样一个奶奶样子,他还是真的不愿意去趟这个浑水。

    可是他也知道,如果他不淌那个浑水,浑水就会彻底把他淹没。所以在临行之前,他还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想给自己拍一个副使跟随前往。弘光已经是病急乱投医了,自然马士英说什么也就听信什么。

    马士英挑选的这个副使不是别人,正是兵部侍郎、署理兵部事史可法。他觉得史可法虽然已经被罢免东阁大学士,但是自己去外面督军,如果把史可法留在朝廷之内,仍然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胁。

    这就是马士英的思维方式,现在他关心的,根本不是朝廷早已经步履维艰,已经在刀山火海上跳舞,而是自己的权势会不会受到威胁。

    他没有想到,弘光朝廷如果灰飞烟灭的话,他的权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以首辅的身份出发了。江北四镇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有没有督军都没有意义了,高杰和刘泽清都已经打成了光杆儿司令,甚至刘泽清已经和多尔衮商议投降之事了。剩余的两镇也都对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感到十分的尴尬,也都实际意义上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朝廷实际上已经对江北四镇失去了实际的控制能力,如果江北四镇铁了心的要投敌的话,朝廷根本上无法拦阻。

    多尔衮也正是看出了这一步棋,所以出于这个考虑,他并没有逼迫江北四镇太紧,而是暂时暂缓了进攻的速度。

    同时他向江北四镇这几位已经被打的丢了魂儿的将领们,抛出了他的橄榄枝。他告诉四镇的将领们,只要是能够在十天之内归顺大清的,不仅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既往不咎,封为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这是一个正三品的世袭爵位,并非世袭罔替,但是能够继承五次。也就是说在五代之内,只要是这个家庭还有男丁,就可以承袭一个正三品爵位。对于大清来说,这个面子已经给的不低了。

    毕竟像洪承畴那样的大佬,到了清朝,也不过是授予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对于江北四镇,能够给出这样的条件,尤其是在他们已经接近于穷途末路的时候,能够给出这样的条件,多尔衮算得上是很厚道的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江北四镇都已经开始动摇了,他们知道,弘光朝廷已经是强弩之末,而且江北四镇本身就是弘光朝廷全部的军事力量。而他们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这个时候如果硬要死撑下去,无非是落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对他们自身也完全没有任何的好处。

    现在就看谁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刘泽清,这位曾经的猛将,现在在生死的最后关头做出了不如人意的选择。

    这和当年的他真的是大相径庭,当年他把住黄河渡口,把李自成一箭射成了独眼龙,现在的他却没有了当年的那股锐气,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

    他派遣自己的儿子刘光君到多尔衮的军中下了降书顺表,表示自己很愿意归顺大厅,服从摄政王殿下的指挥,从此之后,愿意为大清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作为江北四镇中第一个归顺的将领,他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多尔衮甚至亲自派了何洛会到刘泽清的军中,这也是给刘泽清一个很大的诚意,让他知道多尔衮也是愿意交他这个朋友的。

    在激动之余,刘泽清第一时间就剃了头发,并且让他的这一镇所有的士兵也都马上剃发易服。

    高杰本身也是一个特别能战的武将,而且跟着李自成的时候就没少折腾清军,现在到了弘光朝廷也折腾的不行,但是它不能归顺多尔衮。

    他和刘泽清不同,刘泽清之前并没有正面和清军作战过,而高杰和清军曾经打得死去活来。这个时候如果高杰归顺的话,很容易就让清军找后账,这笔账高杰还是算得过来的。

    但是刘泽清和高杰的镇守之地挨着很近,刘泽清归顺之后很容易对高杰造成实质上的威胁,而高杰似乎别无选择。他要么选择相信多尔衮归顺大清,把命运交给一个未知数,或者是再做打算。

    在这个选择的岔路口,高杰必须马上做出抉择,因为留给他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高杰做出了或许是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他没有继续为弘光朝廷效力,也没有投靠多尔衮,而是带领着他剩余的一万多人离开了。

    他从此不知所踪,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还会出现。但至少是现在,他在所有人的视线中消失了。

    多尔衮先后又把另外的两个藩镇收服,并且直逼弘光朝廷。马士英和史可法此时此刻也没有了章法,史可法准备就地募兵,抵抗多尔衮。

    而马士英看得更为清楚,这个时候和多尔衮作对,无异于以卵击石。史可法没有办法,因为马士英才是弘光朝廷最主要的掌权人,他的话实际上就意味着拍板儿,而史可法只能服从别无选择。

    在南京已经呆不下去的弘光朝廷,这时候准备迁都。马士英已经联络好了江浙一带的官员们,他们也已经放出话来,愿意接受弘光朝廷。所以迁都地区选择到了杭州府,这也是一个权衡的结果。

    对于这个结果,弘光朝廷的大臣们并没有太多的不满,反而十分的高兴。在应天府呆久了,倒也想找个地方散散心,而杭州无疑是一个好地方。

    曾经有诗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杭州真的是一个好地方,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说的就是这样吧。能去杭州过上几年,那真是一个乐子。

    弘光朝廷之所以快速的击破,败亡不堪,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尸位素餐的大臣。

    他们根本就想不到,迁都于杭州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陪都,而把一个本来坐拥东南半壁的弘光朝廷,整成了偏安一隅的流亡政权。

    但是不管怎么说,总不能待在南京等死,弘光现在已经没有了江北四镇的护持,更像是一个光杆儿皇帝了。

    所以他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宏图大志,他本来也不是一个能够挑大梁的皇帝,现在的想法就是活一天算一天。

    走到哪里享受到哪里,万一哪一天被清军抓住,还能活多久都是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由崧想法并不算是错误的。可是这是出于任何一个凡人或者大臣的思维,作为皇帝的弘光如果这样想,那是误国误自己误天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