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特战队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冷静处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监察御史敢于弹劾正一品的太师,御史敢于弹劾原任左都御史,这看似反常的行为背后,似乎埋藏着暗流涌动。

    在明代来说,弹劾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行为,正常到像是吃饭和喝水一样,成为了一种常态。什么情况下能够弹劾呢,大到这人贪污受贿,小到某御厨做的御膳太咸了,都可以成为弹劾的内容。完全没有问题。

    当言官们没事可做,又不想得罪人,还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是尸位素餐的话,他们就会找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没事弹劾一下,所谓弹弹很快乐。

    日子就这么开心的过着,俸禄就这么照常的领着,但凡一个人如果能够从考中进士开始算,熬到三品官员,档案里的弹章要是没有几十份,那绝对是不正常的。如果没有人弹劾你,反而说明你混的不好人缘不旺。

    官员们你弹劾我,我弹劾你,日子就在这互相弹劾中幸福而快乐的度过。除了像杨继盛弹劾严嵩那样除了你死就是我死的,大家的互相弹劾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互相捧场。

    这一次这个小小的五品御史弹劾刘鸿,并不是像杨继盛那样的死弹,刘鸿并不是太在意。但是这个危险信号也燃起了刘鸿的一丝忧虑。

    究竟是谁在背后操纵主使了这件事呢,皇上的留中不发,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刘鸿都想不清楚,十分的头大。

    刘鸿并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荣辱,他现在年龄也大了,也热闹过了。就算是此刻咯嘣一下就没了,心里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他担心的无非是两件事。辛弃疾曾经说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所以这两件事一件事是生前,另一件事就是身后了。

    生前之事,最为放心不下的是自己有个女儿,身后之事就是悠悠史笔了。作为一个能在生前混到太师位置的男人,死后无论如何会被载于史书。如果史书上给自己留上一笔东林余孽,那就真的是跳进金沙江也洗刷不清了。

    坦率的说,刘鸿当初投东林党的时候,自然也是想要寻一个护佑。这完全没有任何的道德问题,如果你作为一个官员,在朝廷里是个体工商户,那你是完全混不下去没有任何前景的。

    这也是为什么进士们都对同年和座师极力拉关系的原因,这样立了功有人保举,出了事有人扛着,哪怕就是手拉手上刑场,也要找几个垫背的跟着,大家一起拉拉拉。

    而且当时刘鸿刚刚进入朝廷的时候,他也需要站稳脚跟。一个官员,如果说你想完成你的什么政治抱负的话,什么最为重要,并不是说你一定得有什么雄才大略如何如何。

    胸中韬略腹有良谋自然是好的,却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在于你先得活着,然后保住自己的官位,再去考虑其他的问题,不然你早就去了酆都城了,还谈啥理想。

    当时的东林党确实就像是代表正义的,比如杨涟等六君子,魏大中等七君子,都是为了国家死难的,加入这样的一个组织,刘鸿觉得自己也是光荣的。如果你不让他去投奔东林党,难道还要投靠阉党不成吗。

    不过一码事说一码事,时过境迁了。该反攻倒算的,也一点都不含糊。再说了,当年东林党是玩了命了,不过扶上龙椅的是崇祯的哥哥他天启皇帝朱由校。现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当时是信王,无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觉得他是个不太重要的人。

    当时的信王朱由检形象就是没有形象,完全搞不清楚状况的一个人。整天稀里糊涂的,衣冠不整,有时候会连脸都不洗。见了阉党要敬礼,见了东林党也鞠躬,谁也不得罪,更多的时候就在自己的信王府里待着哪里都不去。

    这样的一个人,别说是阉党还是东林党,就连朱由校本人都也快忘了自己有这么个弟弟了。不过因为天启只顾着木匠活的事,别的事有些荒芜了。再加上一个奉圣夫人客氏和人妖魏公公的倒腾,天启没有留下什么子嗣。

    父死子继的路被堵死了,只能够剩下了兄终弟及。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唯一的儿子了,不需要海选也不需要投票,好赖就是他了。

    因此朱由检的皇位是当仁不让的,说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我哥可能对不住你们,但是我本人却并不欠东林党的情,既然不欠,那我就也犯不上对你们感恩戴德的。反过来说,我处分东林党是皇帝本身应该做的事情,就什么必要去内疚什么了。

    从崇祯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思考方式也的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其实崇祯对刘鸿是有好感的,刘鸿在边关两年,虽然谈不到收复失地,平复辽东之类的豪言壮语。但是他数次抵御了后金的疯狂进攻。山海关在他的守护之下可谓铜墙铁壁,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紫禁城里坐着的皇帝才有安全感。

    把刘鸿调回京城也并不是要把他怎么样,收了他的兵权只是想向所有人证明,无论是谁,都是皇帝的臣子,天下是朱家的天下,天下的事情只能够由一个人拍板决定,那个人就是朱由检。

    弹劾刘鸿这件事,并不是崇祯授意的,甚至不是温体仁授意的。这段时间温大人也很忙,这不快要过年了,他也得琢磨着得想办法让皇帝过个好年,至少是过个轻松的年。

    那这件事就奇怪了,不是皇上,也不是温首辅,还能够有谁能够指使呢,当然有人,这个人就是温体仁早年的哥们,后来被踢出了内阁的周延儒。

    周延儒同学自从说错了一句话之后,就是那句今上是羲皇上人,直接被从内阁踢了出去。虽然退出了内阁,但皇帝念及之前的情分,也没有太怎么着为难他,给了他一个工部侍郎的身份。

    曾经做过内阁副总理的人,如果要再去建设部做副部长,这个胃口就肯定满足不了了。但是一直以来,没有重新上位的机会。

    这一次这步棋也是看着走,如果这一次真的上折子参奏刘鸿被批准了,那就可以借助清理东林的由头重新上位。对于这样投石问路的事自己不能直接出面去做,就让自己的心腹密友去做了。

    周延儒也算是无所不用其极了,这也难怪,在权力的顶峰待过的人,一向都会是不甘于寂寞的。

    崇祯是一个很冷静的人,他看到了这份没事找事的折子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人不会无端惹事,肯定背后有人。如果是平时的话,崇祯是要问问的。

    但现在崇祯根本没有心情折腾这些,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先把这年给过了,现在没有三天两天的就大年三十了,这些人怎么还不知道消停一下。

    好的相声演员是半个心理学家,这句话用在内阁首辅身上同样的合适。温大人就知道皇上现在想要的是什么,皇上想要什么他就忙什么,这才是聪明人,至少要比大过年的给皇上添堵心的周延儒聪明。

    但是崇祯却并没有申饬这个上奏折的小御史,这大概是有三层原因。一个是大过年的不想折腾,第二个是对方是御史,御史可以风闻奏事,言官不可轻易训,第三个原因则是崇祯本身的原因。如果训斥了这个御史,那么岂不是证明自己之前对于东林党人的一些处理都是错误的吗。

    那样的话简直是打脸了。崇祯不会傻到要去打自己的脸。想来想去,也只有留中不发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皇帝没态度,下面的官员们也就自然要瞎猜一番,猜来猜去的也没有什么结果,就好像是烧的开水挺烫的,下面却没有了柴火。自然也就冷却了下来。

    刘鸿悬着的心也慢慢的放了下来,毕竟就算是再纠结,现在要考虑的事情也不是怎么着应付这个。而是先过年再说。

    从古至今,过年都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但是周延儒却不明白了,皇帝为什么要对这份奏折留中不发呢。这说明他的智力现在已经不如温体仁好使了。

    这也并不能够怪他,因为一旦退出内阁以后,慢慢的也就边缘化了。对于任何人来说,大致都是如此的,不能仅怪周大人。

    此事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就这么无声无息的唱完了。京城还是在过年的氛围中越来越热闹,所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完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吃鱼翅,二十六吃顿肉。

    过年就是这样,能够让人暂时忘记一些烦恼。这也挺好的,和谁过不去其实也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干嘛非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刘鸿吩咐着家人置办年货,准备开开心心的过个年。他在想,自己的兄弟们现在在干什么呢,山海关是否一切都好呢。

    两年的边帅经历,已经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总会让他不由自禁想起。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