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特战队 > 第一百七十六章 如何交代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祖容命令自己的部队撤退,可是自己并没有撤退,他用一己之力再抵挡对方的火枪,并且使用三眼神铳也同时在发射子弹作为遮挡。其实就是等于用自己的身体去给自己部下们做了盾牌。

    他知道陷入了这样的埋伏圈,几重的打压之后,想要干净利索的退出是不可能的了。他们必须付出轻敌所造成的所有代价,包括阵亡。

    不知道自己的部下到底能够逃出几个,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到丢拖延多长时间,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事实证明也的确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两千士兵最后活下来的,也就是那二十多个人,建制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总是听说一支部队打到了最后一个人的时候,这支部队的魂是还在的,然后就由这几个人,再一次星火燎原,重新组建起来一支全新的部队,把老部队的风格发扬光大。

    这个桥段无论在什么地方用的都不少,却一点也不现实。属于一厢情愿的逗自己玩的行为。战争有铁的法则,无论这支部队多么的强悍,也无论这支部队有多少人,打残了就是打残了,打没了也就是打没了,没有什么是值得藏着掖着的。

    也没有什么不能直接说的,以这只剩下了二十多人的关宁军来看,如果以这二十人为核心,在短期内组建一支新的关宁铁骑的部队,那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如果明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总是打防御战,早就主动出击了,说不定已经早就打到盛京去了。

    现在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财力、物力和时间来重新组建关宁铁骑,既然办不到,那么就不如不去办。不然七拼八凑临时凑合起来的一支部队冠以关宁铁骑的名字,也是对关宁军的一种不尊重。

    历时一个多月的战斗在这个时候正式的落下了帷幕,明清双方都各有损失,也说不上究竟是谁胜了或者谁败了的问题。毕竟这不单纯是人数伤亡的对比,还是个性价比的说法。

    虽然清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的人数要远远超过明军一方,他们的汉军旗,也就是之前的绿营兵,已经打的差不多所剩无几了。自身的损失也很大,这一次皇太极带来的都是上三旗的勋戚贵介,这一仗也是打没了几千。

    对于皇太极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够忍受的事情,在他的眼里,自己的满洲士兵不仅仅是自己要夺取天下的资本,更重要的是,在满洲贵族的眼睛里,甚至是在满洲士兵的眼里,他们这帮人天生的就高人一等的。

    就像明朝人把满洲人叫做鞑子一样,满洲人管明朝人也叫做蛮子,反正就是互相抨击呗。就像现在的相声界,你越是不喜欢谁,那就得考虑是不是先从业务上面超过他,如果能的话当然就不用再说别的了。

    如果不能的话也好办,那就在道德上抨击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他,反正批判是不花钱的,还乐得个炒作效果。

    说到这里的时候就得忍不住的多说两句了,这个一般能够叫嚷的比较狠的,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实力,比如击鼓骂曹的祢衡,免不了死在黄祖的手里,这都是命运中的冥冥定数,也实在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不过有一点确是十分的郁闷的。

    那就是有的人不仅仅是业务上你干不过人家,论骂街你是让人家摔多少条街。什么青曲社还有什么姜太监,这都没办法弄的事,话说你们闲着干点什么不好,非要找德云社的不自在,那老郭就是那么好惹的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无论是有多少人诋毁,那也没有能够挡住一票难求的火爆,观众的表现才能够真正的说明问题。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就是这么个道理。

    说的有点远了,还是把话题往回拉一下,皇太极之所以退兵,那是因为他有着太多的患得患失,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严重的影响了他对全局层面的直观判断能力。

    明军的大炮虽然厉害,但是炮弹的储量并不多,这个东西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制作工艺却是相当的繁琐,如果炮弹制作不好,很有可能放进炮膛内的结果就是炸膛。

    别说打击敌军了,很可能连大炮带炮手都躲不开厄运,这就是为什么山海关不能自己研发炮弹的原因,因为说句最残酷的话,实验的成本太高了。

    死伤个把炮手可能不算什么,因为炮手死亡之后还可以继续训练炮手,在两万多人里怎么也能够找出来合适的炮手来填补位置。但是如果炸毁了一门红衣大炮,那就不是很快就能递补的了。

    红衣大炮这个东西也不是特别贵,每门大炮的造价差不多是三千两银子。要知道,每一名普通的士兵月俸只有三两五。换句话说,一门红衣大炮的价值可以约等于是九百名左右士兵一个月的饷银。这样的造价,是不能随便做实验的,要知道明军没有那么富裕。

    在万历三大征的抗倭援朝战役阶段,明军甚至使用了火箭弹的雏形小佛郎机,这些从西班牙船队的手里缴获的武器经过明军的改造显然是发挥了新的作用。这些当然很厉害,但是必须前提是有着强大的财力支撑才行。

    万历年间,虽然明朝的财政已经出现了些许的困难,但还不至于像后来那样的捉襟见肘。当抗倭援朝战役顺利结束后,麻贵带着部队班师回朝,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了他,顺便还给了八万两银子作为将士们的奖金。

    虽然有陈麟和殷正茂那样的将军,是的确不知道加入战争的普通士兵能够分到多少的,但从万历皇帝的这个举动来看,还是说明了明朝的财政当时还是有钱的。

    万历后面是只做了一个月皇帝的泰昌帝,泰昌帝后面是天启帝。在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时代,七年的时间内被魏公公那个死人妖折腾的国库彻底空虚。

    导致了后来财政的窘迫现象,至于现在还有人为魏忠贤翻案,实在不知道是出于哪方面考虑也不知道是什么勇气能够支撑住。

    不仅仅是财政的空虚和窘迫,更重要的是,人才也凋零的很,在天启一朝很难见的硬骨头杨涟等人死后,似乎连风骨这种东西都不多见了。

    朝廷上的官员们大多是进士出身,他们读了多年的圣贤书,从童生到秀才,从秀才到举人,从举人到贡生,最后从贡生到进士,都是想着板凳甘坐十年冷,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一个惯常的也是正常的心态,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多说的。没有一个人希望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说谁谁谁是阉党。

    当然了,有些人的道德水准是实在不能高估的,比如魏忠贤的那些干儿子、孙子们,什么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等等,那简直从道德层面去评价他们的话,实在都是侮辱了人渣两个字。

    大部分的人在天启年间就是抱定了混字决,也就是不做阉党,但也犯不上得罪阉党,所以大多数的人就抱定了上下班拿工资的心。什么活也别干,干的活越多就可能越出错,干的活越多就可能得罪人越多。

    在这种心态下做官做工作,当然谈不上是不是人才,也只能够说一句,这些人不是阉党而已,因为阉党也很忙。根本就没有时间见人就灭见人就收。

    阉党的同志们也并不容易,他们很累。这群不干活也不想当阉党的人其实很轻松。

    崇祯就是面临了这样的窘境,等他接手的时候,要钱没钱,要人才没人才。有点人才还基本上不听招呼,导致被皇帝砍了的也不乏其人。

    大炮这件事就是这样,三千两银子还是能够想办法的,但是能够铸造大炮的人才并不多见。当初倒是有一个比较靠谱的人才,那就是曾经的登莱巡抚孙元化。

    孙专家不仅修筑城墙靠谱,而且对于火药火器一路制作那是相当的有研究,可惜的是孙专家只是个技术员,不是个好领导,收了两个不靠谱的部下,把城池给弄丢了。让崇祯给一刀砍了。

    朝廷目前所使用的红衣大炮大多数是荷兰人铸造的,经过葡萄牙人的手倒卖进来,这样的话质量还是能够保证的,但是价格却是坐地起价了。

    本来一门红衣大炮的造价差不多是三千两银子,但是经过了外国人的坐地起价,再加上葡萄牙人的中间倒手,直接就可以卖到了五千两银子,完全涨了接近一倍。

    但是这东西吧,你不用还不行,所以就得考虑省着用,毕竟大明虽然很大,但五千两银子也是得考虑着怎么花的。

    祖容全军覆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杨嗣昌的耳朵里,这是杨嗣昌上任以来第一次觉得这么为难,也是他在连续的胜利后遭到的第一次惨败,这意味着关宁军这支本来曾经战无不胜的部队,在他的手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底应该怎么和崇祯交代,这是个问题。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