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特战队 > 第一百七十七章 承担责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现在的大明朝四处起火,到处都是狼烟。历任辽东的经略使都肩负着最为沉重的包袱。因为他们知道,辽东都丢了,还经略个啥。大明在关外能够控制的地盘其实也就只剩下了山海关。

    在这个时候,没有完善的军备,也没有足够的粮饷,能够倚靠的除了顽强的意志力,还有就是一些能够拿得出手的军队。而能够攻防兼备的过硬部队,确实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训练的出来的。

    关宁军就是这样的一支部队,他们从组建开始起就专门负责打大仗打硬仗,直到后期的凋零,这是因为将领的变故,而导致了整个关宁铁骑部队的不稳定。

    剩下仅有两千人的关宁铁骑一直以来都很沉默,那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官一支都很沉默。虽然沉默行动高效杀敌这句话在那个时代并不一定能够被指挥官所普遍认知,但是战争的艺术总是相通的。

    关宁军的沉默并不影响他们的知名程度。在京城,无论是兵部的职方司,也就是总参谋部。甚至连皇帝,都是很重视这支部队的。

    现在这支部队已经全军覆没了,杨嗣昌正在考虑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给朝廷报告,如何把这件事尽量的用比较平和的语言说出来。而且能够让那些朝廷上的大员们,包括皇帝也能够平和的对待。

    皇帝和兵部可能还好一些,最怕的就是朝廷上那些盯着人的科道官员,他们被称之为风宪官。也就是他们唯一的工作任务就是挑别人的问题和告别人的状。

    而且御史们还有一个其他官员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作为御史,他们完全可以风闻言事。这是一个能够平衡职务和职级的规定。用来采取大小的制衡。

    御史的级别很低,但是他们能够制衡三品以上的大员,就是因为这个风闻言事的特权。风闻言事就是有什么看着不痛快的都可以玩命的喷口水,无论你说了什么,都没事。你就是把一个人黑到了极点,而且说的没有一句实话,那也没事。

    这是因为你的级别虽然只有五品到七品,但你有一项特权叫做所核不实亦不反坐。就是说你说的这些事就算被查明了不是真的,那你也没有诬告罪。

    也正是因为这个,无论是十三道御史还是六科给事中,都是口水相当旺盛的一类人群,平时没事就喜欢喷人,骂人不过瘾的时候就骂皇帝。

    当然了,崇祯在位的时候,这些御史言官们还是比较消停的,没有人敢和这位曾经当了十几年的信王,装了十几年傻子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找别扭。

    和皇帝唱反调一般也是需要资本的,或者说也要看看皇帝是不是好欺负。当初的万历皇帝就是被这群言官给整的五迷三道的,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很糟心。

    在找皇帝的麻烦不好找的时候,那么就要考虑找一些大官来掐架了,掐架的成本一般也比较低,反正明朝基本上是不对言官下手的,这些大官们,无论是阁臣还是尚书侍郎,都是深刻了解这一点的,所以对这些言官们还算是比较的客气,或者说是拉拢。

    拉拢这些言官还是有必要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当打手,上去就是一顿看似凌厉的王八拳。你根本就不能分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来从天启年间,言官们养成了一个很变态的习惯,那就是咬边帅成了习俗。无论在边庭的将帅是如何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多大的功勋,在朝廷这群御史的眼睛里,都是没什么卵用的,该咬你就咬你,咬的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无论是袁崇焕,还是在这前的孙承宗、熊庭弼和王化贞,这些人的黯然离场甚至身首异处被很多人都视为党争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促成他们离开辽东战场的,除了袁崇焕是不作不死,擅杀毛文龙之外,其他的都是被御史们先喷了一顿,再被人收拾的。

    御史言官们的素质,有时候还不如街头吵架的大妈,但是其语言的恶毒,比大妈们可就甩了多少条街了。不同之处在于,大妈们骂完人吵完架,还得回家,该做饭做饭该烧火烧火。但言官们吵架,成本就极高了。

    比如嘉靖朝有一位传说中的骂神,叫做欧阳一敬,就是一个典型的破坏专家,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七品官员十多年的弹劾生涯中,倒在他弹章之下的三品以上文官超过十五人。

    如此骂人的成绩,幸亏是没生在崇祯朝,不然的话,能做点事的边帅或者文武大员基本上就是要被他团灭的,能够间接的加速大明王朝关门歇业的流程。

    当然了,就算是没有欧阳一敬那样的骂街水平,但是这群崇祯朝的骂人健将们的骂人态度也是不能够低估的。他们实在是骂出了高度,也骂出了态度。

    杨嗣昌想了很久,不知道如何动笔写这份奏折,于是他找来了凌云商量,作为兵部侍郎、参议道的凌云,也就是作为兵部在这里的特派员,兼任辽东军的参谋长。这个时候凌云的态度,能够左右杨嗣昌的态度。

    他很想听听这个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因为他总是能够有一些鬼点子的。

    其实凌云现在的心情并不比杨嗣昌轻松,好汉做事好汉当,让关宁铁骑进行追击的命令是他下达的,虽然说他仅仅是命令关宁军追歼清军的断后部队,没有让他们进行深入的追击。

    但关宁军的全军覆没还是因为这次出战,无论怎说,凌云都觉得自己身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心情是很沉重的,虽然他和柳夏初有约定,却不能拿着自己的士兵和部下去履约。

    他扪心自问,是希望这一次的追击能够收到预期效果的,也正是这样的心态,把大明王朝最后的一支骑兵精锐,能够和清军对抗以一敌三战力的骑兵部队,关宁铁骑给赔了进去。

    凌云很自责,在任何时候,他都是一副天塌下来都能够当成被子盖着的人。然而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别人跟着受连累的时候,他心情实在是轻松不起来。

    他觉得都对不起身上穿戴的这三品的冠带,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忽然就加官进位,但就是在这个时候,自己断送了一支精锐部队。他在接到关宁铁骑全军覆没消息的同时就在考虑写对朝廷的报变奏折以及请罪的文书了。

    杨嗣昌找凌云商量的时候,其实只是考虑到了,自己作为辽东军区的最高指挥官,也是朝廷在辽东地区的最高统帅,是并不想背这个责任的。把关宁军给打没了,这样的锅真心不能够背,如果这话传到朝廷上,让那些言官们知道了。

    估计他们的折子上就会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写,是杨嗣昌这个边帅和清军有勾结,所以故意派关宁铁骑去送死,去踩人家布置好的陷阱。

    虽然听起来这样的话的确是相当的荒诞不经,但是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三人成虎的故事还是言犹在耳的,很多大臣就是被这些荒诞不经的言语给喷死的。

    杨嗣昌不想成为那样的后继者,他还知道,在朝廷上,他并不是内阁首辅。不是内阁首辅的内阁大学士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的,如果首辅属于比较好脾气比较好说话的那种,其他阁臣还算是好点。如果内阁首辅不好说话,其他的阁臣又不买首辅的账,遇到这样的机会,基本是被往死里整的节奏。

    对于杨嗣昌来说,他仗着崇祯的信任,也根本不把温体仁太当成一回事。温体仁也明白,但是有一件事温体仁是占优势的。现在杨嗣昌在外作为边帅,虽然山海关距离京城并不远。但是温体仁距离崇祯要比杨嗣昌距离崇祯要近得多。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温体仁想告杨嗣昌的刁状,那是相当容易的,因为杨嗣昌根本连给自己的辩解机会都不多。这样的奏折一上去,肯定会被温体仁推波助澜。后果也就不堪设想了。

    凌云却没有他想的那么多,他现在处在极度的内疚之中,自然就想把全部都过错都揽在自己的身上来。他告诉杨嗣昌,阁老不必这样劳神,就实话实说,把责任全都推给凌云也就是了。

    毕竟这个追击的命令是凌云以兵部侍郎的名义下达的,而祖容作为一个四品游击,对于这样的将令是不得不遵从的。这次关宁军的覆没,凌云负有完全的责任,愿意接受朝廷的一切惩处。

    杨嗣昌几乎是以诧异的眼神看着自己的这名部下,他不明白凌云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全都揽在自己的身上,本来这件事并不怪他。他的确是下达了追击命令,但命令很明确是要追歼断后部队。

    也正是因为祖容的轻敌冒进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这件事是完全不能怪凌云的,这些幸存的关宁军士兵都可证明。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