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特战队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获丰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赶脚这是我听到的最为霸气的回应了,灰入大地可以肥田,你不来还好点,来了我就把你烧掉,然后撒到地里当化肥使用。

    当然了,这件事具体的经办人和负责人都是凌云,其他的将官也算不上他的嫡系,自然也就犯不上因为这件事和他争执,由着这位凌大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反正无论是玩好了还是玩差了,那都是他自己的问题,和别人扯不上什么关系,什么立功受奖那是领导的事情,不是具体办事员的事。如果事情办杂了出了差池,反正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

    杨阁老都说了,一切都以凌云大人的意见为准,那就没有什么话说的了,虽然说凌云也不喜欢在这样的事情上搞一言堂。不过大家实在也不想因为提反对意见得罪这个兵部侍郎。

    身兼兵部副长官和军区副长官两个衔的人,一句话就能够决定你现在是游击都司,下一刻是不是回到最基层的士兵。大家能够混到现在是挺不容易的,谁也不想夺取主官的决策权,所以也就在执行力上下好功夫也就是了。

    其实这样也没有什么问题,无论是上司还是下属,都有自己不同的分内职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不会乱套。至于提意见,也不是没有问题,不过要考虑你的上司是不是能够听得进去,以及你这个意见本身的可操作性。

    适当的时候,作为下属,执行力其实是更重要的。如果强大的执行力到了一定程度的话,那么其实不仅仅是战斗力的提升,在其他的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时间转眼间就到了崇祯三年的秋天,显见着是时间跨度略微的大了一些。但这样不算是什么问题,毕竟要是一天天的写的话,估计猴年马月这本书也够呛能够写的完。

    记得之前听班主的相声时候,他总说,听相声这件事你得有过日子的心。但是我不能在小说里面灌水,如果那样的话就不厚道了,对不起大家的订阅了。

    不过话说虽然咱不懂国粹什么的吧,但是也是挺难理解的,怎么四个龙套往上一站就能够代表了千军万马呢。还有就是说书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了哪里哪里。

    千里之行不必始于足下,那就是嘴里一句话的事,妥妥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张嘴就是一千里,一秒钟就到了。估计这说说和写书套路应该也不会相差的太多,至少不要被拍砖就好了。

    还是说到正题上来比较靠谱一些吧,转眼间就到了崇祯三年的秋天。很多人并不喜欢秋天,刘禹锡的诗中也说别人自古逢秋悲寂寥,好在下一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毕竟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万物在春天繁衍,在秋天收获。到处都是一片硕果累累的样子。

    作为这次屯田的总策划,凌云要验收他的工作成果了。收小麦。

    这一趟收完了下来,好歹的放开量让士兵们多吃几天白面馒头。其实这不是笑话。在军队中,如果遇上军饷难以接济的时候,很可能就不一定随时都能够见到馒头这种细粮。

    按照小麦亩产九百斤来计算,这一季的小麦两千亩地,差不多就是一百多万斤。这足够放一阵子的了。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盛唐的大诗人杜甫给我们描述的关于盛世的一个场景。这样的场景不能够只出现在诗句中,让大明王朝的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吃上大米白面,每一个士兵们都能够吃饱喝足了去训练,去保家卫国。

    这是一个将领的良心。凌云派出了一支两千人的部队去负责这些粮食的运输和搬运收割事宜。连续的运输了三天,把这些粮食全都收回了关内。然后再考虑接下来种植玉米的问题,一句话,反正是不能够让地闲着。

    让凌云有点诧异或者说是想不到的是,从头到尾,无论是从屯田项目的开始,还是从这些自留地里往关内运粮食的这个过程中。皇太极竟然一直都没有来捣乱,不仅是没有来捣乱,就算是派出小股的骚扰部队这种事,人家老黄都没做。

    说实在的,并不像是他的风格,也不像是清军的风格。当初毛文龙在人家占领区内屯田的时候,努尔哈赤就没有把他怎么着了。也没有管他种粮食的事情。

    不过种粮食的时候虽然没有管,但是收粮食的时候,努尔哈赤倒是派出了一支部队打算去抢粮。毕竟是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让你种粮食没管你,现在收粮食了,你总得意思意思吧。不然的话,你还真不知道天命大汗的三只眼呀。

    但是毛文龙能当总兵,显然也不只是会种地,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努尔哈赤错误的预估了毛文龙的能量。想抢毛文龙的粮食,毛总兵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粮食啊。怎么可能轻易的让别人去抢走。

    最后的结果是,毛总兵成功的捍卫了自己的胜利果实,努尔哈赤同志派往征粮的人都没能活着回去。

    至于是毛总兵的战斗力比较爆棚,还是努尔哈赤派去的人比较弱,这也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两位都早就已经作古了。我也不能总拿着人家说事。

    不过,根据这么渣的战斗结果来看的话,估计努尔哈赤排出去的人,差不多又是绿营兵。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绿营兵的战斗力明显不是很入流,却总担负着前沿作战的作用。

    难道他们只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当向导,另一个就是当炮灰。而且很显然当炮灰要更是主要的用途。

    其实,皇太极也是,早就知道了山海关在小秦庄沿线屯田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管这件事。

    主要原因当然是他的十几万人,每天消耗大量的粮草,根本就看不上这点粮食,甚至觉得不值当的为了这点粮食出兵一次。毕竟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出兵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