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特战队 > 第一百九十三章 君臣默契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皇太极的探报其实也都并不是吃干饭的,在凌云刚刚耕地播种时候就把这个消息报进了盛京城内。盛京城内的高官们就开始激烈的争辩起来,究竟怎么样才是一个妥帖的应对方法。

    这事毕竟是有点欺负人了,这事情闹得,你想想看,这本来是小秦庄据点很久都没有明军活动了,就算是你派兵突袭我也认了,那毕竟是当时还算个军事行动和军事目标。

    但是你现在不打仗的情况下,跑到本来是别人的地盘上开荒地种庄稼,这就有点太过分了,你这是拿着豆皮太不当成凉菜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大清朝的占领区域,你不知道大清有十几万雄兵,而山海关沿线的明军,满打满算也就两万来人,双方根本单纯从兵力上就不成正比。

    就是这样的反差前提下,你竟然敢在大清的地盘上公然的屯田种庄稼,那是不是太拿大清不当回事了。杀人可恕,但是情理难容。能打败大清算你的本事,要是不拿大清当回事这就有点挑战人的自尊心了,那是绝对不可以地。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有点病态的自尊心。当然了,这些清朝的大臣们对于领土被侵占所作出的态度还是相当的令人称道的。

    当然了,态度值得称道是一回事,能不能真正的扛起抢来上战场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回事和另一回事毕竟是不同的两回事。虽然这说起来似乎是有些绕嘴,但毕竟还不算是糊涂。有一个传说中的规律,叫做文死谏武死战。

    朝堂上面站着的,基本上都是文官,而文官的作用,则基本上就是耍耍嘴皮子而已,你要真让他们上战场,个别的在当时义愤填膺的那种,难说不在战场上面尿裤子。

    当然了,这样的说法似乎是比较片面,毕竟进士出身又改行做了武将的那种文武双全的人才,也是不在少数的,但毕竟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叫做会叫的麻雀没有肉。

    说到这里还得多说几句,一般一个政权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喊打喊杀的往往都不是武将,而是文官。文官的唾液系统之发达,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但一般来说,会说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你义愤填膺之后最需要做的就是下班回家吃饭,至于是吃羊肉包子还是吃红烧狮子头,那要看你家里中午饭做的是什么。

    然而最高决策者却是不同的,他们听完了之后需要做出一个清晰的判断,刚才这帮人说的有几句能听的,有几句是不能听的,这些一定是要搞清楚的。

    听完了有多少是可以当成废话别当回事的,又有多少是得听得进去要及时实施的,也得注意了。要是碰上没有主见的皇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直接给敲晕了也是有可能的。

    好在皇太极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人,一般来说,听着下面的这些大臣们瞎嚷嚷他都有点郁闷心烦,更别说去分析这些大臣们建议的合理性了,那肯定要糟心死。

    在估算了性价比之后,皇太极决定不去捣乱,道理是明摆着的,这点粮食差不多也就是两万人两三个月的军粮。如果你要是派人去抢,人数少了还不够明军塞牙缝的,人数如果多了,就这么长的战线上,就算前提是把这些明军干掉,把粮食给抢回来了。其实也没有什么性价比,所以皇太极在算了一番数学的运算之后,放弃了捣乱的想法。

    不过不管是皇太极是怎么想的,只要他不来闹事,那就是山海关的万幸了。对于皇太极来说,可能会考虑的这点粮食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可是对于明军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希望。

    能够有三个月的屯粮,就至少能够稳定军心两个月,有半年的屯粮,战士们就不会有丝毫为粮食担忧的慌乱。因为粮食到什么时候都是一支军队的根本。

    你可以忍受不发工资,但是不吃饭却不行。只要有饭吃,士兵们的觉悟还是蛮高的。

    屯田的第一期工程到了此时也就算是收尾了,大致算了一下,这个收获数据能够让杨嗣昌偷着乐一阵子的了。在偷着乐之余,他还是没有忍住,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朝廷。

    毕竟这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创举,一边是收复失地,另一方面还是增收了这么多粮食,山海关在解决自己粮食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户部尚书毕自严还是崇祯,都是认可的。

    崇祯还打算把山海关的这些优良措施推广给大明九边的所有总兵们看看,人家辽东能够这么搞你们也可以,都学着点。当然了,竟然辽东军这么能干,那么以后户部也就算是减轻了负担了,毕尚书也算是省了不少心。

    毕尚书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直接就告诉自己的下属们,以后粮食要优先供应其他的边镇,有富裕的再给辽东军,没有的话就算了,反正人家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效果,那是相当的先进。

    坦率的说老毕你这么做有点不厚道,人家杨嗣昌的本意也不是这个样子嘛,不是说人家自己有钱你朝廷就不需要给人家开工资了,你该给的还是要给的。这和人家有没有粮食那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至于说毕尚书其实也不容易,总是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思,当着这个家,其实也是够委屈的。也就不多说他什么了。

    不过毕尚书对杨嗣昌有点不够意思,崇祯还是相当的够意思的,直接就撤销了原有的处分,恢复了他蓟辽督师的原职。并且赏给了蟒袍一件,以示荣宠。

    当然了,杨嗣昌在这奏折里也写了,这都是凌云的功劳,如何如何。皇帝当时看到之后,在记忆中快速搜索了一下这个名字,然后忽然记起来了,这个凌云官还不算小,是兵部侍郎嘛。

    当时其实封这个官的时候,这小子还是个小小的游击,并没有什么太突出的才能(反正皇帝当时是这么认为的,他并不亲临一线,这么想也很正常。),如果要晋升的话,升个参将也就是了。直接拔擢为侍郎,算是坐上了火箭。

    那时候做出这个决定大概也是为了安抚刘鸿,因为这是刘鸿选定的女婿嘛,怎么着也得给这个面子。看样子这个侍郎的确是没有白给,这个年轻人的确是在他的职务上做出了应有的政绩。可谓孺子可教也。

    但是现在却并不能一直晋升他的官位,因为皇上自己也很清楚,所谓功高者不赏这样的话,一年多的时间从士兵晋封为三品的侍郎。这简直已经是不能相信的超迁了。如果再升还能够往哪里升迁,再网上就是尚书,尚书再高一层可就是阁员了。

    崇祯想,留着这两个台阶,以后给他发展吧,把弓弦一下子拉太满也并不是好事。这些倒也并不是非得要说出来,如果那小子是个聪明人的话应该心里有数。这其实并不是皇帝的有意压制,实际上,这更应该看做是一种皇帝的保护措施。

    当圣旨回到山海关的时候,杨嗣昌自然感恩皇恩浩荡,毕竟皇帝免除了自己的处罚,让自己官复原职,自己又从杨经略变成了杨督师。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高兴之余,他却发现了一件比较诧异的事情,那就是这一次他并没有隐瞒凌云的功劳,一五一十的说了这次屯田计划从策划方案到具体实施,都是凌云的功劳。但皇上并没有因此给予凌云任何赏赐,甚至连口头的夸奖都没有,这就相当不正常了。

    当时凌云没怎么着的时候,功劳也没人给往上报,莫名的就成了兵部侍郎,现在就是要给他报功请赏的时候,可是皇上竟然选择性的遗忘了这一段,也真是奇怪了。

    这件事杨嗣昌多少的还有点挂不住,因为圣旨上只褒奖了他,让他官复原职,并撤销了原有的降级处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毕竟凌云辛苦半年,却任何口头表扬都没有捞着,他会不会有情绪。

    是不是担心功劳被隐藏了。杨嗣昌现在很担心自己和这个二把手之间再次发生什么矛盾,不仅仅是交情的问题,如果出了什么情况,那损失的是部队。

    但凌云看到圣旨之后,倒并没有杨嗣昌想象中的那么郁闷,与之相反的是,他似乎对此相当高兴。好像是走路捡了钱或者是中了彩票的一样。杨嗣昌不能理解他现在的心态。

    不过凌云倒是相当欣慰,因为他总算可以确定,崇祯的确不是一个糊涂皇帝,正是因为这样的处理,才能够形成了君臣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完美的默契。

    凌云还是踏踏实实的干他的活,对于他来说,有事干比升官更重要,反正升官也并不能如期的发工资,自己这官,在这里也够用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