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铁骑踏乱明 > 第158章 番外:谈谈“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第158章 番外:谈谈“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在本书中,即将要登场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说他是奸臣吧,他又在大明风雨飘荡之际数次带领辽东精锐关宁铁骑入京勤王;但如果要是说他是忠臣吧,他又在大明末年李自成进京之后两次易主,最后”冲冠一怒为红颜“,被满清八旗封为”平西王“带领八旗铁骑平定大明剩余领土,最后还亲自将永历帝从缅甸掳到云南,并亲手将其勒死。此人,便是明末清初主要人物——吴三桂。

    吴三桂,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也就是如今的江苏省高邮市)。明末清初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同时也是祖大寿的外甥。

    和出生草莽的李定国、李自成等人不同,吴三桂出身于正儿八经儿的将门,长大后更是善于骑射,手中一杆熟铜大刀使得是虎虎生风。崇祯年间时吴三桂考中武举,凭借门荫,被授予都督指挥。屡立战功,最后逐步升迁至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也就是一六四四年)归降于大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跟随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此后平定农民起义,攻城掠地,颇有功勋。顺治十六年(也就是一六五九年)镇守云南,之后便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并将其处死,晋封为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也就是一六七八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同年秋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其孙吴世?嗣位。

    吴三桂祖籍南直隶高邮,万历四十年生于广宁前屯卫中后所。

    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他的父亲吴襄耳闻目睹了明朝在天启二年如何在广宁之战中失利,辽东经略熊廷弼如何被传首九边,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吴三桂的生母不详,吴襄奉旨调进北京,并趁此时机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

    而祖大寿则是世居辽西的望族,吴襄成为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祖、吴两家的联姻,使吴襄、吴三桂父子在辽东大地上找到了坚强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势力更加壮大。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练习武艺,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考中了武举。从此吴三桂就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崇祯二年,清太宗皇太极亲率五、六万大军,避开明朝构筑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直趋北京,历史上称其为“己巳之变”。面对来势凶猛的清军,朝野非议颇多,又恰逢皇太极设计反间,生性多疑的崇祯中计后也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关宁军入卫以来受到不公正待遇已久:连获广渠门、左安门二捷,却仍然被当作奸细谩骂。在城壕露宿半月,京营从城上扔砖砸死三人,选锋出城砍死六人,巡夜兵丁被杀或勒索。等到袁崇焕蒙冤下狱之时,关宁军众将士已经是心灰意冷,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竟不听祖大寿号令,径自向东奔去。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团练总兵吴襄率马步四万余往援大凌河城祖大寿,结果吴襄临阵逃脱,被崇祯削职。

    崇祯五年六月,为平息山东登州参将孔有德等兵变,吴襄随副将祖大弼出征山东,最后孔有德从登州乘船渡海,直接投奔后金,而吴襄则恢复了总兵职务。随着吴襄的官复原职,吴三桂也在当年成为游击一职,时年他才二十岁。崇祯八年,吴三桂被提拔为前锋右营参将,时年也不过才二十三岁。崇祯十一年九月,担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的职务,时年二十六岁。崇祯十二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报请朝廷批准,吴三桂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时年才二十七岁。

    崇祯十三年,明军与清军在杏山附近的夹马山一带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吴三桂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斗技能,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但因清军勇猛异常,最终以双方互有伤亡收场。崇祯十四年初,清军逐渐形成对锦州的包围之势。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丘民仰、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州、松山、杏山三城运米。

    崇祯十六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寿在盛京收到吴三桂的来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也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到了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但全军行军迟缓,到达时清军已退,但是崇祯还是很器重他,感谢他来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武英殿宴请来勤王的吴三桂等将领,并赐予吴三桂尚方宝剑。九月,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前后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已经失去战略意义。

    崇祯十七年初,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主,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

    大顺刚刚入主京城的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据传后来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而作罢。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了防止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即派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轻身绐贼”,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之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军。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关门的时候,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而多尔衮却在接到吴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二,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多尔衮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清兵入关后,攻入北京,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帝以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后,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入关后,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清政府又对吴三桂等亡明将领文臣实行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此举动使得亡明官僚纷纷归降清朝。吴三桂也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作为降清的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首先,吴三桂之乞师击李,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

    吴三桂在降清之初,仍与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对南京福王政权,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吴三桂还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因此,在入关之初,清政府对其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除在政治上对其严加防范之外,在军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恨,使其率兵击李自成。六月,吴三桂师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从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残部。

    顺治二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清政府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安排,吴三桂了然于心。从此以后,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顺治四年,清政府又调吴三桂率军入关,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在此期间,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诚,不但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他也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吴三桂思想和行动的转变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对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区抗清义军残部被剿杀殆尽。

    顺治八年,清政府又命吴三桂和李国翰一起率领精兵入川,攻打张献忠义军余部。几年之中,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顺治十四年,吴三桂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攻下云南。攻下云南后,即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顺治十八年,师出缅甸,擒杀桂王。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因此,清朝对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国翰死后,让他独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同时,在职务上,也一再升迁。

    康熙元年十一月,吴三桂又凭借擒杀桂王的功劳,晋爵为亲王,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权力和声势都达到顶点的时候,他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却开始激化起来。在云贵,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镇云南”的平西王。对于吴三桂的这些想法,清朝洞若观火。因而在吴三桂杀死永历帝后,便着手裁抑吴三桂的权势。

    康熙二年,清廷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作为理由,收缴了他平西大将军的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康熙六年,又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同时,还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吴三桂则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扩军索饷相报复。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康熙十二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由于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

    总之,吴三桂的一生,只可谓是“风雨飘荡”。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