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重生大明万岁爷 > 第八百三十五章 书生议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因为商业的缘故,西安城的宵禁时间很短,只有三更、四更两个时辰。

    霍邻、宣青书带着照身帖,离开了西城门,走出十余里,才看到灯火如海的大营。

    站在高处,看着远处热闹的军营,霍邻不由地生出豪迈,高声喊道:“江山如画,我当为画中豪杰。”

    宣青书回头看了一眼西安城的方向,也不知道孙训导会不会追过来,无论如何,都不能停下来,若不早点找到燕王,估计这辈子都要抄写四书五经了。

    “豪杰,酝酿不出来诗词就别酝酿了,反正你也肚子里也没几斤墨水。”

    宣青书见霍邻嗯来哼去,也没吟出来什么诗句,不由打趣小】

    【说】

    霍邻脸有点烧,手放在腰间,装作抽刀的样子,喊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宣青书翻白眼:“稼轩豪迈之词众,无酒无剑无白发,用这一首多少不合适吧,你应该喊一句‘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这才有气势。”

    霍邻连忙称赞:“果不愧是书脑袋,走!”

    两个人跑下山丘,直奔着军营而去。

    暗处里,一张弓弦缓缓松开,手拿起长箭,放回了箭壶。

    薛夏靠在石头旁,看着紧张的索靖:“两个报国书生而已,不需要你如此紧张吧。”

    索靖冷着脸:“侦察兵不会小看任何人,无故窥探大营,本就是一条罪,没有将他们留下来,已经是给你面子了。”

    薛夏呵呵笑了笑:“书生弃笔从戎,这种事若是皇上知晓,定是欣慰,多年教化终有收获啊。”

    索靖靠着一棵树旁,目光盯着东面的道路:“就怕是书呆子。”

    薛夏捡起一块石头在手中掂量了下:“书呆子可干不出弃笔从戎的事,他们更愿意待在府学的学堂里,安享太平,他日一朝进士,跻身朝廷。”

    索靖目光微微一寒,看着远处道:“有人来了,不止一个。”

    薛夏见索靖又要拿出弓箭,不由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你实在是应该去国子监上两年课业,两个书生跑了,来的人自然是学府的先生,你休息吧,我来拦住他们。”

    “拦住?”

    索靖有些意外。

    薛夏没有说什么,只是安静的等待着。

    训导孙长威带了两个先生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刚上了山坡,就看到了拦路的薛夏。

    薛夏抬手拦住去路,厉声道:“军营在后,生人勿进。”

    孙长威连忙行礼,道:“军爷,我们是府学先生,有两个生员去了军营,我们需要找他们回来。”

    “生员?没见到,走吧。”

    薛夏睁眼撒谎。

    孙长威有些意外,难道说霍邻、宣青书没走这一条路?不应该啊,绕路岂不是要多走七八里路,这两个家伙只靠着两只脚,不会走远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他们是知道的啊。

    “还请容我们去拜见下燕王。”

    孙长威虽然怀疑薛夏话的真实性,但不能说出口,只好转了话题。

    薛夏抬头看了看夜色:“今日太晚了,若你们想见燕王,明日再来求见吧。不过燕王会不会见府学的人,那就不好说了。”

    孙。

    朱棣看向丘福,丘福接过砚台,转给朱棣,朱棣仔细端详,看了看底部,落拓有“实践出真知”,没错,这一方印只有朱允?捎校?撬?乃饺擞⌒拧

    “这是你们的砚台?”

    朱棣有些不解。

    左侧的宣青书摇了摇头:“这一方砚台是我们训导,孙长威孙先生所有。今日为弃笔从戎,投效军中,不得已才取砚台以入营,事后便会还回去。”

    “孙先生啊,此人曾参与教材编写,倒是见过几面。”

    刘?y回忆道。

    朱棣了然,饶有兴趣地看着两人:“弃笔从戎?这倒是稀奇。只不过,想要在军中效力,只靠着这砚台上的小聪明还是远远不够,拿出你们的本事让我看看,否则,就回去好好读书吧

    宣青书转头看向霍邻,霍邻上前走了一步,气沉丹田,厉声道:“我认为,朝廷不应只盯着帖木儿的大军,而应该将目光盯在整个西域,趁此机会,将整个西域并入大明舆图!”

    朱棣、徐辉祖等人震撼地看着霍邻。

    出于军事保密与作战方略的考量,朝廷此番西征的名义就是迎战帖木儿,朱允?稍诙?本?拥氖焙颍?裁挥斜某隼匆痪洹笆崭次饔颉钡幕埃?庵质率蔷?埽?挥芯霾吒卟阒械募父鋈酥???渌?说目捶ㄖ校?扉Τ稣髦皇俏?吮N鞅辈皇В

    如此绝密之事,朝廷上下并没几个人知道,整个大明知道的人最多十几个,可眼下一个书生,竟然跳出来,直指西域!

    好敏锐的军事眼光!

    朱棣收敛了笑意,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整个西域?呵,你一个书生可知西域有多大?又知西域的敌人有多少?大放厥词,莫不又是你报错了姓氏,祖上姓赵?”

    霍邻听着朱棣的奚落,知他是在说自己是赵括,没有丝毫在意,自信地握着《兵策》:“我知西域之大,也知困难重重,然大将军,诸位,朝廷远征西北,耗费国力无数,征调民力无数,如此规模入西北,纵是百年,又能有几次?既已拔刀出鞘,既已兴师动众,何不趁此机会,一举荡平敌寇,将西域之地重纳我中原王朝,留下一个祸乱之源给后世,我辈岂能甘心?”

    朱棣、徐辉祖等人清楚,朝廷支持西北战争的难度极大,即便是洪武时期,往往也只是五万规模的军队进入西北,几十万出嘉峪关作战的,更是没有一次。

    这与太祖朱元璋没有谋求西域的想法有关,也与当时北元盘踞北面有关,更与国力、后勤有关。

    西域之战,不同于洪武时期的几次北伐,其后勤压力凭增七八倍之多,朝廷北征三次,种种难度叠加起来都未必赶得上一次眼下一次西域之争。

    换言之,隔几年打一次北伐战争,朝廷咬牙能承受得住,可隔几年打一次西域战争,那就是把后槽牙咬碎了,也未必能撑得住。

    西域战争,要么不打,以防御为主,要么就一次打到底,彻底结束一切。

    徐凯看着鼓动人心的霍邻,冷笑一声:“以目下朝廷兵力、后勤,根本不足以谋略西域,你的想法太过天真,依我看,就是异想天开。”

    霍邻看向徐凯,肃然道:“现在不就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的后勤跟不上,不是有人给我们送后勤吗?”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