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白山黑水 > 第25章 不为功名客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时,东北抗日联军已经建立,为了扩大这支队伍的影响,争取国内各阶层更广泛的同情和支持,鉴于李杜将军的抗日经历和威望,领导人周恩来及时向国民党当局举荐李杜就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并在关内设立东北抗联总指挥部;经国民党当局同意后,李杜欣然受命,开始筹建东北抗联总指挥部。

    东北抗联总指挥部在上海成立后,李杜将军为了沟通同东北抗日部队的联络,派人在香港;天津等地架设电台,保持与东北抗日部队的联系,他多次公开在报刊上撰写署名文章,热情赞颂东北抗日联军的业绩,并呼吁各界积极支持东北抗日联军的正义行动;其中一篇文章说:“由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惊人战绩,已使日寇的屠杀焚掠建立起的血腥统治根本动摇,今天全国同胞应给以最大热情去援助在敌人铁骑下苦斗的东北军……踏着成千上万为民族而牺牲的东北战士的血迹行进”。

    由于李杜的宣传,国内各阶层爱国人士积极捐款捐物,支援东北的抗日联军;然而,一向口是心非的国民党当局,虽然公开场合支持李杜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但在背后总是对他的工作进行干扰和破坏,使他的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一怒之下,李杜决定再次返回东北,直接指挥和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他计划通过新疆的迪化(即乌鲁木齐)去莫斯科,然后转赴东北,但受到新疆军阀盛世才的阻挠,打电报“谢绝”李杜进入新疆;李杜返回东北的计划又一次落空;后来又做了第三次努力,由于德国和波兰发生战争,李杜绕道返回东北的愿望,依然未能成功。

    1938年,上海沦陷,李杜迁居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在这里,他以东北抗联总司令的名义设立了东北抗联总指挥部,任命共产党员于炳然为政治部主任,开展抗日宣传和发动民众工作;为了沟通同东北抗联的联络,他派人在香港;天津;重庆等地架设电台,随时把抗联杀敌的消息介绍给关内民众;李杜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监视钉梢,经常同《新华日报》的负责同志往来,还多次同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领导人会晤,虚心聆听他们的教诲;当时他居住在重庆市南岸区,远离市中心,偏僻幽静,他的家成为共产党负责人同一些民住进步人士秘密会晤的重要场所,共产党人尊他为“南山五老”之一。

    因为抗战的需要,东北抗日联军从1936年7月至1939年5月先后组建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司令周保中;副总司令赵尚志;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司令李兆麟;为了服从抗日大局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李杜还把分散在辽吉黑三省的各路抗日义勇军,按照东北抗联的序列,分别组建为东北抗联第四路军;第五路军,总计编排到第十四路军;但因这些抗日队伍不属共产党领导,还有一些既为匪又抗日的队伍,所以一直被人忽略;这些抗日队伍在李杜的领导下,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日本人不能在东北大地上为所欲为。

    日本帝国主义对李杜恨之入骨,多次派出汉奸特务,妄图刺杀李杜,追捕他的家属;李杜和他的亲人几经历险,多次死里逃生;最可气的是,李杜的抗日行动为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所不容;1942年6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了设在重庆的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取缔了李杜的工作,并由戴笠派特务监视其行动;李杜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控制下失去了自由,他愤慨之余越发怀念东北的父老兄弟,极度忧国忧民,渴望有朝一日亲征沙场;“浩劫偏依蜀,雄心在渡辽”“匹马北征急,何惧道路遥”等诗句,充分表现了他那时的心境。

    在长期同共产党人的接触中,李杜以实际行动接受了党组织的长期考验,1945年上半年,经冯)峰和董健吾的介绍,李杜秘密地加入党,为特别党员。

    李杜在担任抗联总司令时期,与国共两党的负责人接触密切,特别是和张学良的关系非同一般;他非常理解张学良的心态:既想抗日,又怕蒋介石;此时,李杜已完全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十分渴望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同时也担忧举棋不定的张学良,他的东北军正屯兵西北,对刚刚到陕北的红军构成严重的威胁;李杜想,如果张学良能够首先和共产党联合起来,不但能保存红军的实力,使其发展壮大,还能以此为契机,促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

    为了实现这一日标,李杜总是不失时机地劝说张学良;有一次张学良到南京开会,特意飞到上海看望李杜,并详细询问了东北抗战情况;张学良的这一举动使李杜很高兴,他想,张学良虽受蒋介石挟制,但仍然支持抗日;关心抗日;这一夜两人彻夜长谈,李杜敞开心扉,以充分的事例,说明只有共产党才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阐述了共产党真心实意团结一切力量联合抗日的主张;李杜的劝说终于使少帅解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郑重表示:愿意在西北与红军联合抗日;临别时张学良要李杜“尽快找到共产党的负责人进行联系”;李杜非常高兴,立即秘密与上海地下党组织联系,汇报了张学良的思想情况,请求中供方面选派代表同张学良秘密谈判。

    在李杜的联系下,上海地下党组织决定派刘鼎作为共产党方面代表同张学良谈判;李杜立即密电张学良说:“你让我寻找的朋友已经找到了;”张学良知道李杜所说的朋友就是共产党的代表。

    对于这次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谈,张学良极为重视,在众多亲信中选择谈判的代表,最后选择了赵毅;而共产党方面之所以派刘鼎做代表,是因为他和宋庆龄关系密切,同时张学良又很崇拜宋庆龄;赵毅首先飞往上海,与刘鼎见面,双方谈得非常触洽;然后赵毅又把刘鼎接到金家巷张公馆见到张学良,初谈效果良好;不久张学良接到蒋介石的电令,命他封锁延长;延川一带黄河,以防红军撤回陕北;张学良对蒋介石这道命令,断然拒绝执行,为此蒋介石对张学良大为恼火。

    刘鼎乘机向张学良宣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并指出:“红军有广大人民的支持,能征善战,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革命武装;事实证明蒋介石的几百万大军对红军无可奈何,何况东北军呢?所以,张将军不要上蒋介石借刀杀人的当,把东北军推上‘剿共’前线?损失军事实力;因此张将军应当考虑东北军当前最主要的敌人,是红军还是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到底是否真打日本?东北军只有联合红军抗日,才能洗掉‘不抵抗’;‘投降卖国’等耻辱,这才是张将军的明智之举;”刘鼎的这席话,确实说到了张学良的要害处,他从心里佩服,感到十分高兴,诚恳地说:“刘先生的见解不同凡响,我们还要多谈谈,你是我请来的朋友,就请住在我这里。”

    在十几天的生活和交谈中,张学良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上李杜;赵毅等部下痛请两党联合抗日,打回东北去,解救日寇铁蹄下的苦难同胞;张学良更加坚定了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决心,决定亲自与领导人周恩来会谈联合抗日之事;1936年的4月9日,周恩来和张学良两位高级领导人终于会晤,达成了历史性的联合抗日的决定;张学良为了表示与红军联合的诚意,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私款3万银圆资助红军,之后又赠送红军29万法币;不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迫使蒋介石抗日;李杜将军为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促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所幼稚园对外名义上是国母宋庆龄主办的,董健吾任院长,由董健吾的女儿董慧芳担任“小交通”,遇有汉奸特务前来捣乱,就由董慧芳去宋庆龄处送信,再由宋庆龄出面解围。

    1932年1月的一天,大同幼稚园保育员管荷英突然失踪,又有地下工作人员顾顺章叛变,为防不测,党组织当机立断决定解散大同幼稚园;岸英;岸青兄弟根据地下党负责人欧阳新的安排,由董健吾带回家中抚养。

    1935年,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董健吾家已经很不安全,为保证革命领导人后代的安全,地下党组织决定委托可靠的人将岸英;岸青送往苏联,最后选中李杜将军;党组织决定让董健吾立即将岸英;岸青和董健吾之子董寿祺送到李杜将军的住处李公馆;当时李杜住在上海法租界保健路(今宝庆路),他为共产党对自己如此信任深深感动,表示“有我李杜生命在,毛氏兄弟万无一失。”

    此时,李杜正欲返回东北亲临抗日前线,他找到张学良请求协助办理出国护照,并提出送领导人子弟出国之事;李杜说:“少帅助我实现回东北抗战的夙愿,同时送共产党领袖子弟出国避难,以表示少帅对国共两党合作诚意;”当时正是张学良有意寻求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初期,于是欣然允诺,遂以委派李杜出国考察为名,协助办理了出国手续;为了保密,出国人员一律用化名,李杜化名王元化,毛岸英化名杨永福,毛岸青化名杨永寿,另一个便是董健吾的儿子寿祺;董健吾还为岸英;岸青置办了各种生活必需品,一遍又一遍交代出国途中应注意的事项,让他们都称李杜为“舅父”。

    1936年7月初的一天,14岁的岸英;12岁的岸青以及董寿祺踏上了赴苏学习的征程;他们跟着改名为商人王元化的李杜,从上海登上了法国油轮“康特罗梭”号。

    船经香港;西贡;孟买,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于8月上旬抵达法国马赛港;李杜上岸后,带着3个孩子坐火车前往巴黎暂住,去苏联驻法使馆办理入境手续;不料好事多磨,这时苏联国内正大张旗鼓肃反,严格控制外侨入境,大使馆迟迟不办签证;已经懂事的岸英不愿浪费光阴,开始学俄文,不是念就是写,受感染的岸青与寿祺也加入了学习行列。

    李杜的随行人员中,有党中央专门委派一个照料孩子的人;他见几个月过去了还不能拿到去苏联的签证,便找到党在巴黎的《救国时报》,请他们转达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中央代表团:的两个儿子已到巴黎,要求苏联政府从速发给入境签证。

    李杜将军一生致力于抗日救国,直到66岁,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些国民党的军政要员都得到普遍提职,而李杜却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反而更加陷入了贫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抢占东北的胜利果实,准备派一些义勇军将领和东北籍人士回东北,但对他们不放心,责令他们“必须公开发表反苏;反共声明,否则一律不给官做,不准还乡”;阔别家乡13年之久的李杜,虽然对故乡日夜期盼,然而他坚决忠于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拒绝发表反共声明,毅然放弃做官和返乡的机会,并表示:“竹梅育精神,松柏知劲节;我怀全夙心,岂为一官折!”因此,他一直被羁留在重庆;一位抗日功绩显赫的将军,不但未得到任何“封赏”,国民党还强迫他退出军界,断绝了他的生活来源。他甘愿清贫,也不趋炎附势,作追逐功名的俗子,他常以松、竹、梅的品格自勉,借物咏志,写下了“寒来暑往繁华事,独有梅竹晚节香”“宁做乱离阶下囚,不为功名客中人”等许多诗篇。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