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423章 尺度拿捏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昶也不绕圈子,直接问了曹芳一个问题。

    是打算主动出击,破敌于长城附近,还是就地防守,待敌自退?

    前者有很大的风险,但有一个好处,可以就食于敌。

    后者万无一失,只有一个坏处:数万大军的给养运输困难,消耗很大。

    不管是从关中运来,还是从洛阳运来,又或者就近从冀州运来,都要翻山越岭,逆流而上,难度不是一般的小。

    太原、上党本地户口有限,也就两三万户,供不起这么多人马。

    秋防可不是一天两天。从十月开始,到明年三月,将近半年时间。

    王昶一开口,曹芳就听懂了。

    主动出击的风险太大,显然不可取。

    如果只是就地防守,就不需要这么多军队。有邓艾新建的并州军以及匈奴人提供的骑兵,总兵力已经足够防守,毋须天子亲率三万禁军驻防。

    “太尉的意见呢?”

    “陛下赴大陵,是为降伏刘猛。如今刘猛已经称臣,陛下可以班师,使刘豹三人随驾,其部落骑士则由邓艾指挥作战。依臣愚见,陛下或回洛阳,或去邺城。邺城是魏国肇立之地,陛下亲政以来,还没有驾临,不合礼仪。”

    曹芳心中一动,心道果然是老臣,眼光毒辣,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太原、上党的户口太少,耕地有限,的确供养不起这么多军队。但大战在即,他得太远也不行,一旦出现问题,救援不及。

    但邺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太原东行,穿过井陉,即可到达太行山东麓,进入冀州。

    冀州户口多,钱粮充足,本身就是并州、幽州的后勤基地。

    除此之外,邺城还是大魏五都之一的北都。曹操称公、称王都在邺城,这里可以算是最初的魏国肇兴之地,曹操的高陵就在城西。

    天子亲政之后巡幸邺城,拜祭高祖庙,天经地义。

    万一太原战事紧张,赶来增援也很方便。

    曹芳只是有些不解。“这么好的建议,太尉为何不当众讲?”

    王昶有些无奈。“陛下身边群臣多少年,意气风发,诚为难得。臣贸然提议,怕伤了他们士气。”

    曹芳眉梢轻挑。

    王昶话里有话。嘴上说他身边的年轻人多,怕伤士气。实际上说的就是他本人太年轻,一心想建功立业,根本不顾及后勤补给困难,白白浪费人力、物力。

    虽然赞同王昶的意见,可是出于谨慎,曹芳没有立刻接受,只是答应考虑一下。

    王昶躬身施礼,准备告退。

    曹芳叫住了他,直接问了一个问题。“太尉刚才说到统领军情的事,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王昶犹豫了片刻。“臣以为散骑侍郎荀勖可任。”

    曹芳微怔,随即明白过来,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示意王昶可以告退了。

    王昶再拜,转身而去。

    看着王昶的背影,曹芳脸上的笑容渐渐冷却,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针对钟会的反击已经开始了。

    荀勖虽然和钟会很亲近,但所谓小人同而不和,他们之间并不同心同德。只要利益足够大,他们不仅可能成为对手,甚至可能成为敌人。

    最让曹芳意外的,倒不是针对钟会的反击——这是迟早的事——而是首先跳出来的人居然是王昶。

    王昶的儿子娶了钟琰,本该与钟会结成同盟。

    他这么做,是向钟会宣战,要支持钟毓吗?

    考虑到钟毓目前还是魏郡太守,治所就在邺城,曹芳不能不想得多一点。

    只是据他所知,钟琰的父亲钟徽与钟毓并不亲近,反倒是与钟会走得更近一些。这门亲事在很大程度上和钟会的母亲张昌蒲有关。

    王昶究竟在打什么主意?曹芳一时捉摸不透。

    撇开背后的深意不谈,曹芳对荀勖这个人选还是满意的。

    这人虽然年轻,德行也有所欠缺,却颇有才智,是个当参谋长的合适人选。

    ——

    曹芳很快又与羊耽、钟会等人单独接触,讨论王昶的建议。

    对巡幸邺城的事,羊耽表示赞同。

    钟会却有不同意见。

    天子巡幸太原,可不仅仅是为匈奴人,还有振兴并州,将并州打造成坚固防线的目的。如今杜预、马钧等人都在蒲子,积极推进以煤代赋的新政,天子突然改变计划,就食邺城,是否合适?

    运粮到太原的确不容易,但天子巡幸邺城,还是要运粮供应并州军,只是运得少一点而已。

    禁军到了邺城,的确可以及时增援,不至于使太原有失。可是要想抓住战机重创鲜卑人却不容易。消息送到邺城,大军再赶来,至少十天。十天之后,战机早就没了。

    因此,钟会还是坚持天子应该留在太原,由冀州、河内、关中向太原运粮。虽然消耗大一些,却还没有超出能够承受的范围。

    如果能抓住机会,再次重创鲜卑人,可以保边塞三五年太平,就算消耗大一点也是值的。

    至于巡幸邺城,明年春天,鲜卑人退却之后再去,向高祖告捷,岂不更好?

    曹芳觉得钟会说得也有道理,一时难以决断。

    他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去留问题。

    结果,包括五兵尚书在内的年轻近臣大多赞同钟会的意见,只有散骑侍郎荀勖和尚书郎羊瑾赞同去邺城。

    羊瑾这么想,曹芳一点也不意外。

    但荀勖公开唱反调,让曹芳意识到,虽然他不愿意荀勖现在就与钟会对立,但希望荀勖与钟会为敌的人太多,已经在他注意不到的时候得手了。

    制衡大臣这种事,本是帝王术的核心内容,岂能让大臣们越俎代庖,从中渔利。

    曹芳迅速做出了反应。

    他先单独召见钟会,征询出任首席参军的人选。

    在曹芳的委婉示意下,钟会明白了曹芳的意思,主动推荐荀勖。

    聪明如他,在荀勖公开反驳他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危险。现在天子给他挽救的机会,他感激不尽。

    如今他已经众叛亲离,就连荀勖都不满他独享恩宠,全力支持他的人只有天子。

    得到了钟会的配合后,曹芳紧接着召见了荀勖,表示将整合中书监与兵部尚书的部分职能,组建一个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军事情报的机构。

    经钟会推荐,由他来担任负责人,承担这个新机构的组建工作。

    荀勖既感激,又意外。

    但他随即明白了天子的意思。天子信任钟会,不希望他与钟会发生冲突,为人所趁。他受人蛊惑,当众与钟会发生分歧,绝非天子所乐见。

    想通了这一点,荀勖吓出一身冷汗,匍匐在地。

    “臣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信任。”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