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451章 利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曹芳接受了王昶的建议。

    王昶最近很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不久前刚将他与蒋济并列,称为国宝,现在自然要给点面子,以保持政策的持续性。

    逼急了他,得不到太原世家的配合,再好的计划也无法实施。

    至于钟会,可能是因为钟毓的原因,他最近有点激进。

    具体到这个计划,明显有赌的成份。

    得到曹芳的支持,王昶松了一口气,脸上却一如既往的平静,退回自己的座席。

    战事大局已定,接下来就讨论战后的安排。

    重中之重,还是户口。

    五原、雁门、云中诸郡之所以放弃,关键就是人口严重不足,供养不起一应官员。朝廷不仅收不到税,还要从本就不多的财政里挤出官员的俸禄,千里迢迢的送到边疆,负担实在太重。

    于是,弃边的想法应运而生。

    汉末有大臣提议弃凉时,有傅燮等人大声疾呼,这才勉强保住了凉州。但是不解决财政问题,仅凭一腔热血,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傅燮这样的烈士战死沙场,幽并凉的边境不可避免的内缩了。

    如果要恢复旧边,当然要先解决户口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很棘手。

    一是户口的确不多。经过六十年的战争,户口十不存一固然有夸张的成份,减半却是不争的事实。就算能将隐户全部挖出来,依然严重不足。

    二是大量胡人内迁已经成为现实,强制他们出塞显然不太可能。勉强行之,只会激起不断的反抗,使局势更加糜烂。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曹芳提出的化胡为汉。

    总的原则,大家都能认可。具体如何操作,却有分歧。

    有汉以来,如何管理少数民族,就一直有争议。大多数时候,汉朝实行属国制度,即保留内附的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不要他们交纳赋税,只要他们承担兵役,为大汉守边。

    说得直白点,就是将少数民族当作雇佣兵。

    这个制度一开始就有先天不足,隐患极大。

    在天下太平,战事不多的时候,少数民族很配合。一旦天下不太平,战事频仍,需要不断征发胡他们为兵的时候,他们就没那么配合了,甚至可能成为动乱本身。

    这就是雇佣兵固有的本性。

    任何朝代或者是国家,一旦将国防安全外包,大量使用雇佣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安全。

    曹芳是坚决反对这一点。

    兵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岂能图一时之便,由少数民族负责。

    就算少数民族是天生的战士也不行。

    这种事不能偷懒、贪图方便。

    既然不用少数民族服兵役,那就只能让他们缴粮纳税。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一下子全部改成耕种也不现实,如何管理生活地点不固定的牧民,就成了重点。

    对所有人——包括曹芳在内——这都是一个新课题。

    眼下的大魏还是个标准的农业国,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朝廷也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可以优待少数民族,不仅靠撒币换取拥护不太可能,还要从他们身上获取剩余价值,二十一世纪的那一套自然用不起来。

    比较来比较去,好像还是汉朝的属国制度最合理。

    讨论一时很难有结果。

    会议结束,曹芳留下了钟会,与他共进午餐,继续商量,同时安抚他的情绪。

    对钟会这种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人,要密切注意他的心理健康,以否他出现误判。

    果然,听说天子赐宴,钟会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

    “要不要派人回去告诉夫人一声?”曹芳半开玩笑的说道。

    “不必,不必。”钟会连连摆手,一脸的不以为然。“臣侍奉陛下,何必向她通报。”

    “话虽如此,夫妻之间还是要互相尊重的。不如这样吧,我让昭仪去请你夫人来做客,正好让她们姊妹淘说说话。待晚上下值,你们再一起回去。”

    钟会求之不得,满面笑容的再三称谢。

    自己的夫人和天子身边的昭仪是姊妹淘,这样的机缘还有谁?

    曹芳吩咐妥当,便与钟会一起出去散步。两人沿着山路,缓缓而行。看着遍山的雪景,再看看远处河谷中的炊烟,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士季,说说你建议斩杀拓跋悉鹿的理由。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有些激进。”

    钟会听了,心中既欣慰,又不安。

    欣慰的是天子否决他的建议并不是觉得他荒谬,只是觉得他激进。换句话说,接受王昶的建议并不完全是因为王昶的建议好,而是必须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

    不安的是,激进也不好。

    “陛下,臣以为,斩杀拓跋悉鹿虽然有激怒拓跋力微的风险,但风险尚在可控之内。错过这个机会,等陛下班师,风险就不可控了。”

    “你是说,眼下唯有禁军才能击败拓跋力微?”

    “正是。此战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禁军经陛下整训之后,战力极强,而鲜卑人准备不足,有以少胜多的机会。此战之后,鲜卑人明白了禁军的实力,不再轻易接战,采取游击之法,陛下又将如何应对?易云: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再想剿灭拓跋力微可就难了。”

    曹芳沉吟不语。

    钟会见状,又道:“陛下恕臣无状,容臣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你说。”

    “当初诸葛亮第一次出兵时,如果胆子大一点,直接取长安,今日形势如何?”

    曹芳转头看向钟会。“这个问题之前讨论过吧,关中不可失,大魏必全力以争,他不可能得手的。”

    “当大魏全力争关中时,而孙权又倾国争合肥、寿春,大魏又将如何应付?”

    “孙权能出全力吗?”曹芳的底气有些不足。

    鉴于后世的经验,他知道诸葛亮与孙权的合作虽然比刘备时代好一些,但双方也从未真正步调一致。可是具体到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实还是有一些机会的。

    那一年,孙权少有的全力配合。

    如果不是诸葛亮出于谨慎,不敢赌上国运争关中,而是取陇右,又因为用人不当,失了街亭,只得仓促撤退,而是全力一击,将战事拖到秋天,等孙权赚了曹休,结果还真不好说。

    西北战事僵持不下,东南又遭重创,大魏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有可能放弃关中,力保中原的。

    这可能是吴蜀最好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

    “料敌从宽,至少可能性是存在的。”钟会又道:“今日也是逼降拓跋力微的最好机会,一旦错过,等拓跋力微了解了中原形势,再想逼降他可就难了。”

    曹芳目光闪烁,半晌没说话。

    钟会说得有理,这的确是个机会,但……也只是机会,他没有足够的实力将这个机会变现。

    “士季,如果拓跋力微就是不出兵呢?”

    “那他名声扫地,威风不在,草原上的部落各自为政,对我大魏利大于弊。”钟会恳切地说道:“拓跋力微降不降并不重要。他独霸草原,才是我大魏最大的威胁。”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