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逍遥小衙内 > 第222章 监生告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辛清纯这里依旧每日来翰林院,见到作者,该打赏打赏,该催更催更。

    邸报已经发出去了两期,暂时还没看到什么影响,可是石头既然已经投入到了水面,涟漪或大或小,早晚要传至整个池塘。

    关于宋子彬的事迹,已经在匠人圈子里开始传播,一个普通匠人,是如何通过努力,获得朝廷认可的正九品官身?这等新闻,向来不缺乏传播市场。

    在整个将作监都行动起来,正在紧锣密鼓地张罗着招贤纳士的时候,东南沿海又出‘大事’了。

    大明朝,东南沿海本来是鱼米之乡,是富庶的乐土,可是经过倭寇的荼毒,如蝗虫一般洗劫杀掠,许多地方十室九空,人口大减,侥幸活命的农民也抛弃土地逃亡,富户则躲进州府县城。

    这回出的什么事儿?是因为倭寇两次进犯福建宁德,守城军士无法抵挡,致使宁德县城遭到倭寇烧杀抢掠,县城废弃了。

    这宁德一地没了百姓,也没了官员,虽然仍然在大明的版图上,实际上与丧失了国土无异。

    这件事很严重,但为何说是‘大事’?

    单引号用在这里,想必有什么说法。

    那是因为,此事不是宁德县报上来的,也不是福宁州报上来的,甚至福建省方面,官方渠道都没传来什么消息。

    这件事之所以在京师闹将起来,起因是国子监的两名监生在大理寺敲响了堂鼓。

    这是两位福建宁德籍的监生,一位叫陈邵东、一位叫林波传。

    这两位监生春节前接到家里捎来的物品和信件,本来还欢欢喜喜地收下,要捎信的人等候,二人要写了回信带回去,却被捎信的同乡拒绝。

    这令陈、林二人非常诧异。宁德人在外,是非常注重同乡之谊的,更何况这捎信来的同乡,还是陈绍东的旧识,虽不是同宗的陈姓,但也是正经的陈姓乡邻。

    待到同乡解释起来,陈、林二人如遭雷击。

    宁德还在,家没了。

    整个宁德县,百姓悉数外逃,坚守在宁德劳作生活的,竟无一人,县衙里都空了。

    这捎信来的同乡,也不准备回去了,给陈、林二人送了信,便要去沧州投奔一个远亲。

    这二人浑浑噩噩送走了同乡,好半晌才反应过来,接下来便是疯狂联系宁德甚至是福宁籍的在京同乡。

    等到好容易确认了倭寇进犯宁德的事实,确认了宁德这个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乡已经名存实亡的时候,朝廷却因为春节来临,已经封衙休沐了。

    这使得二人找朝廷探听情况或者求援也没了地方。

    整个春节,二人过的那是凄惨无比,等到朝廷正月初六开衙后,二人串联了一众同乡,到户部去打听消息,他们认为,这事儿首先得去户部,因为户部掌管全国人口和土地的黄册,偌大宁德现在竟无一人,看你户部怎么说。

    可是户部能怎么说,册子是有,宁德多少人口,土地多少等等一一记录在册,没听见要转移或者删刈啊。

    这些宁德人在户部跑了两天,发现找错了地方,又去兵部,倭寇两次进犯宁德,我们的家乡现在没人了,县衙都没人了,你们兵部怎么说。

    可是兵部没有接到关于宁德遭到倭寇进犯,朝廷兵败的消息啊。这些宁德人能进到兵部已经很不容易,若不是陈、林二人的监生身份,说实话,都不一定能进得了这些部堂。

    在兵部又跑了几天,也没个成效,于是接着跑吏部、通政司等衙门,得到的结果却是大致相同。

    如此接连折腾了十几天,陈绍东和林波传的忍耐到了极限,这一天中午,愤懑的两人在一个酒肆喝了点儿酒,直接就跑去了大理寺敲响了堂鼓。

    这堂鼓,就是俗称的鸣冤鼓。

    因为二人有国子监监生的身份,所以大理寺这边也很重视,当时就由一名大理寺评事接手处置此事,这大理寺评事职级为正七品,与大理寺寺正(正六品)职责相同,均为司法官,是大理寺下直接审理案件的官员,是审案官中品级较高的一种。

    本来事情发展到这里,就应该有一个好的结果了,可是这陈绍东和林波传二人,是临时起意来到大理寺,并未准备状纸文书,兼且又饮了酒,初时还好一些,尚能保持清醒。

    从酒肆来这大理寺路上被冬日的寒风一吹,酒劲上了头,又因为家乡失守,连日来在各部堂受的委屈等等,二人在堂上语无伦次,频频抢话。

    不仅陈、林二人互相抢话,甚至那大理寺评事的话语也常常被二人打断。

    这就坏了规矩了。

    还好这大理寺评事看在二人监生的身份上,没有治罪,只是令人将这两人赶出了大理寺。

    这两人也是,被驱赶出大理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居然就酒醒了。

    回头看着身后的大理寺,二人顾不得相互埋怨,纷纷感到懊悔。

    好在陈绍东和林波传仿佛找到了方向,也看到了希望。

    回到国子监,二人静下心来,将事情来龙去脉详细写了一状,状告那宁德县县令和福宁州知州守土不力,致使宁德数万百姓失去家园等等罪状。

    又隔了一日,二人分头联络了宁德籍在京人士二十余人,赶在朝廷上衙的时刻,来到大理寺。

    因为这一次有了充分的准备,且参与的人更多,终于将此事闹大了。

    那大理寺评事虽然人微言轻,但这事如此之大,被告又是宁德县县令和福宁州知州,说不得一级一级报了上去。

    这大理寺中也有福建籍的官员,说不得看在同乡的情谊上,暗暗使一些影响,原告是以陈、林二位监生为首的二十余人,被告是宁德县县令和福宁州知州,怎么说都值得认真对待。

    于是,阴差阳错之下,当天下午,这件事就摆到了大理寺卿罗中阳的桌面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