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疯狂县令 > 第76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场考试,前两场的经义、诗赋和公文没什么可说,最重要的是第三场的策论。

    这次策论,有两位可以经常上朝、对朝政较有把握的官员,根据当圣及四名主考的性格喜好等分别为他押过几道题。

    其中一位是朱府老太爷朱老尚书找来的,还有一位则是朱二自己的关系。

    朱二为此各欠下一分人情和报酬。

    好在报酬不用先付,一切都等他是否高中后,才决定这回礼该有多重。

    而朱二自己本身也在收集当圣和四名主考的相关信息,自己也在试着押题。

    只为着这些,朱二就已经撒出大把银子。更不要说他为走到这一步,所付出的精力、时间和金钱。

    所以说科举没钱没人,你想高中,真的要看你的运气,才气只能占三分之一。

    大夏朝明文统计约有七千多万人口,但加上官员懈怠、统计不明确和不在户籍的人数,实际可以翻一倍。

    一亿多人口,考过乡试,最后能赴京赶考的举子只有三四千人,而大夏朝明文规定,除当圣特批的特殊情况外,历届会试最高录取贡士数量不可超过三百人,因为殿试一般不会罢黜贡士,故进士同样不超过三百。

    这三百人能走到这一步,不说一些特殊情况,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是有真才实学吧?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两百多人的距离真的会差得很远吗?

    就算再摒除一部分只知道死读书、只记忆力比较好的举子,剩下的举子中就算有那再不通人情世故的,他们既然能走到这一步,那么背后要么有家世支持,要么有师长指点。换言之,自己没有经验,也有长辈来弥补。

    他们写过的各种策论大概都能论屋子装,在这种情况下,要说他们之间差距很大,那就真的是太偏颇了。

    既然大家才气都差不多,那么最后拼的是什么?

    朱二不知道自己运气如何,也不敢完全靠拼运气,所以他只能用钱和权力铺道,让自己与一甲靠得更近。

    十六篇策论,他把每一篇都倒背如流。

    如果不是胸中有把握,他怎么敢在会试前跑去双虎峰?

    十八名小吏挑着策论题目出来,在会试场内分段站立,保证每个举子都能清楚看到。

    如果有看不清楚的,可以招手示意,小吏会挑着白布靠近,但不会靠得太近,更不会开口说话。

    小吏展示完策论题目,就把题目挂在了旗杆上。

    朱二在看到题目后,闭了闭眼睛。

    钱没有白花,精力没有白费。

    这道题和他做过的十六个策论题目中的两个几乎完全相同,意思是一点不差。

    之所以说是两个题目,是因为策论题目分两块,一个在隐约问大幅度旱情该如何解决或缓和,另一个则是在明确问你觉得当朝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哪里需要改革。

    第一个题目还好,不管懂不懂,胡编乱造的写也不至于得罪人。

    但第二个题目就比较麻烦了,怎么回答都不会太完美。

    如果你说什么都好,朝廷没有任何要改变的。遇到一个喜欢奉承和粉饰春秋的,也许会让你过关,但如果遇到一个真心想要取士的,这样的卷子必然会被罢黜。

    可如果你说朝廷某个地方有问题,这首先就会牵涉到管某个方面的某些人。你敢说,就会得罪一片。而且你不止要说出问题,还得想出解决办法。

    等你靠这个解决方法真的被录取了、真的做官了,那么也许皇帝就要问你了,按照你的解决方法是不是真的可以解决某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怎么办?

    也许你的解决方法真的很好,但如果有人不想你成功、不想你好,那你这个解决方法再好也没用。

    等你做不到,没做好,甚至弄出更大事情,好了,众臣就要弹劾你了,皇帝为了平息大家的怒火,也只能惩罚你。如此一来,才是真正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出生前!

    旱情方面,朱二自己的农庄就有点受灾,一路过来又看到不少,早就曾想过如果遇到大旱,朝廷该如何处理。这也是他自己押过的一个题,奇怪的是帮他押题的两个官员竟然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朝廷不可能没有议论此事,因为受到旱灾的流民都已经流落到京城。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两个官员推测以当圣好大喜功的性格,肯定不会把这件事明摆着提出来任人议论,就算主考官提出来也不会选择。

    倒是第二个题目很像是当圣的手笔,表面在问朝廷还有什么地方不足,其实应该是很想听举子们称赞他如何英明仁厚盛世之帝。

    那么为什么本来不应该出现的题目会出现?

    朱二没有立刻下笔书写,而是在脑中仔细思量这个问题。他莫名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

    一个好大喜功,比起揭露问题,更喜欢掩盖、躲避问题的皇帝,竟然会正视旱情这件事,冒着被天下人传出不好谣言的危险,把这事放到了众举子面前。

    要么就是朝廷对旱情已经有明确解决办法,或这个问题正在消失,现在提出来、传出去也无需多虑。

    要么就是朝廷对旱情已经束手无策,而这个旱灾也到了盖也盖不住的地步,当圣便索性把它当作题目,找人集思广益。

    还有一个可能。朱二想到了公孙提过的宫里那位血脉能力者。

    公孙虽然也不知道那人的血脉能力到底是什么,但从皇帝逼着太医全力医治其,还有皇帝表现出来的紧张,在在说明那个人对于皇帝和皇室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样的能力会重要到皇帝会对其安危如此紧张的程度?

    旱情,皇帝,血脉能力者……

    首先对方肯定无法解决旱情,否则皇帝不会用此事为策论题目。

    其次对方的能力对皇帝一定很重要。而对皇帝重要的能力,除了疗伤治病延长寿命之外的能力,还有什么?

    如果有人跟皇帝说,这次的旱灾将会很可怕,甚至动摇国本。皇帝还敢继续隐瞒并不去想办法解决吗?

    同样,如果有人跟皇帝说,也许这次的会试中有人能想出解决旱情的方法,那么皇帝会放过这个可能吗?

    朱二心中有所猜测,当下微微一笑。

    如果情况真和他推测的差不多,那么当圣肯定会非常重视这科举子的试卷内容。而由皇帝亲自关注,这次会试成绩想要做手脚不说完全不可能,但太过分的九成九不会出现。

    以前大夏朝为了尽量杜绝作弊的情况,往年会试前三名的卷子会被贴在贡院门外供人随意评鉴,感到自己卷子内容更为高超妙绝的,可以向礼部申诉,只是要付出一定代价就是。可这种办法虽说比较好的杜绝了作弊可能,但也引来了无穷麻烦。后来朝廷综合利弊,最终还是取消了这一制度。

    朱二终于开始研磨。

    等等!他似乎还漏掉了一件事。

    朱二再次细细琢磨题目。两件事,为什么放到一起问?为什么前者隐晦,后者清晰?

    也许这根本不是两个问题,而就是一个。

    如果真是当圣出了这道题,按照他的性格推测,他会不会是想让大家把问题的重点就放在旱情上,然后承认当圣什么都做得很好,要是解决了旱情就更好?

    朱二盯着外面的白布看了一遍又一遍,脑中反复推测,再仔细回忆他家祖父和父亲提起皇帝时的语气,再细想后一道题的危险性,再三揣摩后,最终做下决定。

    他决定就按照他后一个思路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